HIDE&SEEK AUDIOVISUAL ART FACEBOOK

藝術進區主視覺與節目冊設計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2年接受臺南市政府委託,為邁入第12年的「藝術進區」設計年度活動視覺,並改版節目手冊。

「藝術進區」為每年秋季於大臺南36區舉行的表演藝術盛會,以文化平權的精神,將專業的劇場演出帶到臺南的鄉鎮鄰里。活動由文化局接洽各類表演團隊搭設專業舞台,邀請優質團隊至地方演出,讓全臺南民眾皆能近距離感染劇場表演的魅力。

2022年的「藝術進區」邀請16個知名表演團隊巡迴20場戶外演出,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和馬戲等多種表演形式。因此在年度活動視覺設計上,我們除了希望呈現演出的多樣形式,也期待展現表演藝術走入鄉鎮的精神,呈現出祭典的熱鬧氛圍。

在節目手冊的規劃上,我們以服務親子觀眾的精神重新構思節目手冊的結構、內文與版面設計。透過為16檔不同的演出節目提出表演關鍵字、轉譯節目簡介,並為每檔節目構思演出前後「可以看」、「可以聽」與「可以想」等要點,提供觀眾欣賞表演藝術的入門指南,以多種途徑建立劇場藝術與個人經驗的連結。

  • 公共溝通
  • 節目手冊
  • 表演藝術
  • 內容轉譯
工作項目

活動主視覺設計、展覽與節目手冊製作

委託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本年度的「藝術進區」節目手冊希望將主要的目標讀者設定為親子觀眾,因此我們在訊息傳遞上,不只介紹節目,更思考如何透過本年度的節目,將各種不同類型表演藝術的重要元素,在設定好的書寫框架下,透過轉譯成較親近的語言,讓觀眾能更深入認識。另外,我們也為每檔節目搭配插畫,讓觀眾能藉由豐富的視覺語彙,更完整理解不同節目的核心訊息。


工作內容

點此觀賞 2022藝術進區活動回顧(主辦單位拍攝)


本年度的《2022藝術進區親子手冊》,以四個單元進行編排,分別為:圖說藝術進區、圖說節目類型、節目介紹、戶外觀賞守則。

圖說藝術進區:強調藝術進區的精神——地方文化平權,觀眾培養。

圖說節目類型:以圖說介紹「藝術進區」所涵蓋的不同節目類型,包含音樂、戲劇、舞蹈、戲曲、馬戲等。

節目介紹:除了節目基本資訊外,另提供「演出時長」和「語言」資訊。也增加三個提供觀眾參考的欣賞切入點。

可以看:在這場表演中可以用眼睛看到什麼?
可以聽:除了視覺之外,打開耳朵可以聽到什麼?
可以想:看完表演後也可以想一想,跟家人朋友一起討論。

戶外觀賞守則:為求易懂,簡單歸納看表演前、中、後的觀賞提醒。

為了好好欣賞表演,你可以⋯⋯
表演開始後,你可以⋯⋯
表演結束後,你可以⋯⋯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手冊規劃害喜影音綜藝
視覺總監陳怡璇
視覺設計藍婕綾
文字編輯孫世鐸、扶若雅、蔡濟安、詹子琦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互動體驗空間施作暨教育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2年接受國立臺灣美術館委託,在前一年度設計規劃的基礎上,完成臺灣兒童藝術基地「互動體驗空間」426坪之情境式展示設施配置與施作、觀眾使用情境與參觀動線優化、公共形象建構與教育推廣、教育訓練以及創意學習資源設計製作與文宣調整。

具體執行內容包含:規劃遊戲區與教具之空間佈局、開發與購置6款全新教具、撰寫全區遊戲展板文案、教具使用說明文案、於空間既有硬體基礎規劃設計與執行情境展示佈置、各區標示牌設計施作、觀眾服務設備(包含服務台、置物區、安撫室、哺集乳室等)配置與施作、展示情境燈光設計與調整、設計與製作2款創意學習資源、摺頁、與相關營運文宣品、試營運期觀眾調查回饋搜集、辦理2場開幕記者會、6場系列推廣活動、3場志工增能講習,及製作紀念推廣禮品。

  • 美術館教育
  • 知識轉譯
  • 公共溝通
  • 教具設計
  • 空間施作
  • 兒童博物館學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藝術創作教具開發製作、博物館展示設計製作、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記者會與公開儀式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國立臺灣美術館全新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下簡稱兒藝基地)以開創兒童與成人平等夥伴關係為核心,主張兒童與成人都能對世界有所想像、讓世界變得更好,也都能積極參與文化生活、自由參加藝術活動。

為落實上述核心理念與目標,害喜與國美館以新興的兒童博物館學(Children’s Museology)為方法,從發想、產製、完成、實踐,致力於最大化、最深化兒童參與範疇,鼓勵兒童主導自身學習,並作為發想者、倡議者、協作者、建議者、共創者。

與孩子一同工作

為呼應兒童博物館學的理念,我們於規劃遊戲區與教具之空間佈局之前,便辦理多場「腦洞一起開:遊戲開發工作坊」,邀請孩子先行體驗互動體驗空間新開發的遊戲品項、鼓勵孩子分享對於遊戲的真實想法,以作為團隊後續調整遊戲品項、指引文案與布展策略的重要指標。

從國美典藏到藝術遊戲

我們期待互動體驗空間並非「國美館的附屬設施」,而是整體展陳空間的一環。兒童在這邊的遊玩可以獲得和在展間參觀展覽等量齊觀的感性經驗,大人也能從看似稚拙的遊玩形式中,重新體驗或熟悉或陌生的藝術形式。

也因此,在互動體驗空間中的遊戲內容與體驗指引,雖皆萃取自國美館的典藏作品,但並非使用既有的藝術史教育方法呈現。我們從不同世代台灣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中,萃取出各種主題、素材與元素等孩子熟悉的符號與語言,並以多樣化的遊具或教具為載體,讓孩子自然地在玩與表達的過程中,體會藝術家如何運用他們的眼睛、心靈與身體來和世界對話,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沒有正確答案

由兒童博物學為基礎開展的未來教育特色,包含透過多元創新的方法,鼓勵孩子保有好奇心、探索力,並由孩子主導自身學習,發展團隊合作精神與跟環境的連結。

在這樣的理念下,互動體驗空間中的遊戲內容,雖以台灣藝術史作為核心內容材料,但不會以「正確答案」的形式出現在空間中與遊具上,而是經由感受與體驗的形式傳達給兒童觀眾。也因此,孩子並不需要以「正確的方式」來玩與理解,而可以盡情運用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探索整個空間,並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專屬於自己的認識與敘事。

全方位的教育推廣規劃

除了硬體設施之外,我們也同樣重視場館的「軟體」內容。從人員(包含館員、志工與外部專業夥伴)、學習資源到教育推廣活動,我們都以未來教育的理念進行規劃。因此無論是開幕系列活動、學習資源製作或是教育訓練活動,團隊皆與共同構築互動體驗空間的夥伴進行對話,累積與收斂意見,凝聚對空間的共識,也讓互動體驗空間的形象更加充實。兒藝基地的啟用並不就是「完成」,而是未來仍然能夠持續透過兒童的眼光,不斷自我調整與塑造,也回應台灣兒童的需求與期待,共同創造台灣的兒童文化。


工作內容

訂定互動體驗空間核心理念:「從遊戲體驗藝術,從藝術認識世界」,並以此理念為進行遊戲內容、空間佈局與指引文案的設計規劃。

從遊戲體驗藝術,從藝術認識世界

Experience Art through Play,  Know the World from Art



遊戲開發工作坊

為讓互動體驗空間的遊戲內容能確實符合孩子的遊戲行為與發展需求,我們分別於2022年4月9日與10日,為3-12歲的孩子辦理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工作坊現場邀請兒童藝術教育專業講師擔任主持人,協助我們在現場觀察孩子遊戲行為,以及親子共同遊戲時的環境需求。


教具開發與購置

為完善空間體驗內容,我們在本年度計畫中以符合遊戲體驗理念與空間整體規劃為前提,自力開發與購置6款全新的典藏教具。

●莊世和探索牆面

從莊世和的靜物畫擷取色彩,結合各式日常用品材質製作而成的感官探索牆,提供兒童不同的觸覺刺激,增加感官觸覺的敏感度。


布製莊世和靜物組

●布製莊世和茶壺

●布製莊世和三角尺

●布製莊世和量角器

從莊世和的靜物畫擷取特色物件,等比放大後以柔軟的布面製作成填充靜物組,讓孩子想像自己置身於畫作之中。


●謝德慶速寫磁鐵組

從謝德慶的速寫作品為靈感,將藝術家繪畫時的筆觸、色彩與力道轉為線條磁鐵,提供使用者想像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並體驗具有速度感與動態的表現手法。


●Rigamajig 建構積木

Rigamajig 是一套鼓勵動手實作的建構遊戲組,每套Rigamajig都含有數個木板、輪子、滑輪、螺母、螺栓和繩索等零件供自由組合運用。使用者可視需求透過這套建構組進行自由遊戲(free play)與主題學習,盡情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



情境式展示設施配置與施作成果


好奇洞 

引發好奇,從生活找靈感

進入好奇洞,你看到各式各樣的物品,想像自己是一隻小蝸牛,東碰碰、西撞撞,繼續往前爬行。洞穴深處,有些東西你認得,開心地喊出它的名字;有些你從沒看過,勇敢地用各種方式感受它的新奇。

體驗區:

●桌上的風景

●桌上的形狀


故事洞 

開啟想像,從故事找靈感

故事洞的環境舒服又安全,你決定停下腳步待上一段時間。洞穴裡藏著許多書,每一本書都想讓你有新的體驗。

體驗區

●濁水溪靜悄悄

●典藏故事小劇場


創造洞

實現想像,從創作媒材與元素找靈感

創造洞有著開闊的環境,一來到這裡你就覺得很自由。你看到裡琳瑯滿目的工具,就很想拿它來做點事情,即使還沒想好要做些什麼。

你找到不同的材料來表現想法,有些幫助你精準地重現看到的東西、有些在紙上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創造洞裡,同樣的東西有了很不同的樣子。那是因為每個人使用不同的工具、選擇不同的顏色、看到不同的重點,用各式各樣的創造讓世界繽紛了起來。

體驗區:

●盆景的心情

●幾何風景區

●為世界畫上表情


變形洞 

挑戰現實,從創作方法找靈感

來到神秘的變形洞,像是戴上了某種鏡片,你看到和平常截然不同的樣貌。這裡的東西剛看到會覺得有點奇怪,但仔細看,有些元素你好像知道,似乎是被拆掉又重新組合的結果。

四周巨大的立體物,讓你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你用各種的手法創造不同的視角,世界也因此有更多的可能與模樣。

體驗區:

●影子是藍色,石頭是紫色

●匆匆的,彎彎的,還有點亂亂的

●沒有規劃的都市


穿越洞

擴增想像,從我與藝術的互動找靈感

透過穿越洞的介面,你看到不斷流動的影像,像是不會枯竭的流水,流水中又有彩虹的光影,讓人忍不住一直盯著它看。

穿越洞的介面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你可能會在這裡遇到好幾年前的人,用某種方式和你交換想法;你也可以在這裡留下你的故事,等待好幾年後的人來回應你。

體驗區:

●光影製片廠


遊戲指引

為讓陪伴者與兒童能於互動體驗空間進行自導式體驗,我們除了展板文案外,另為各遊戲體驗區設計製作〈教具使用說明〉。

〈教具使用說明〉的內文除了介紹遊戲的主題、品項與目的,也提供引導孩子進行遊戲的指導語,以及簡明的藝術欣賞要點。我們期待透過提供知識性的材料,輔助陪伴者與孩子一同遊戲的過程,讓陪伴者更有自信地回答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提出的各式疑問。


創意學習資源設計製作與文宣

為了於互動體驗空間內提供自導式的探索指引、手作塗鴉的體驗,以及鼓勵陪伴者積極與孩子互動,團隊分別為兒童與成人設計了兩款創意學習資源。

〈兒童款〉以開放式、無固定正確答案的問題設計(如:在空間中找一個不認識的字),引導兒童與成人協力合作探索空間,並提供創造與想像力發揮的空間。

〈大人款〉則期待陪伴者可依循指引的設計,逐步觀察並深入理解孩子的遊戲行為、空間設計細節與教具的內容。〈大人款〉也提供較多的知識性內容,以創造陪伴者在互動體驗空間內的個人經驗。


公共形象建構與教育推廣

試營運記者會

本場記者會以兒童博物館學中「賦予兒童於博物館的多重角色」為核心概念,邀請「大人思想研究社」的孩子擔任與會貴賓,於記者會上與館長進行「微型論壇」。論壇以「跨世代小對話:過去與未來的美術館」為主軸,由孩子們對館長針對兒童與美術館的關係進行提問。整體活動的視覺形象與空間規劃則以孩子為主體,強調兒藝基地是屬於孩子們的空間。


開幕記者會

本場記者會為「臺灣兒童藝術基地」與「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之聯合開幕記者會。為慶祝互動體驗空間體驗空間正式開幕,記者會特別邀請文化部長李永得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一同為互動體驗空間揭開序幕。並邀請台中在地表演團體「創造焦點」為現場親子朋友帶來精彩演出,展現藝術基地的核心精神。

系列推廣活動

本案搭配試營運與開幕記者會共辦理六場推廣活動。7月24日邀請藝術家「走路草農/藝團」合作辦理〈腦洞一起開——國美冰箱裡的超時空蔬果〉創作工作坊兩場。9月17日則由害喜規劃自辦「腦洞一起開——開幕特別場『積木彩繪工作坊』」四場。

〈腦洞一起開——國美冰箱裡的超時空蔬果〉

回應互動體驗空間期待孩子「透過遊戲體驗藝術,透過藝術認識世界」的主軸,本次推廣活動邀請藝術家團隊「走路草農/藝團」帶領孩子從國美館的典藏作品,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蔬果食物。也在運用蔬果作為創作題材的過程中,體驗藝術家將蔬果入畫時的意念與心境。

|合作藝術家:走路草農/藝團

〈腦洞一起開——開幕特別場「積木彩繪工作坊」〉

在互動體驗空間中,有許多以美術館典藏作品為靈感特製的藝術積木,提供孩子在遊戲時自由發揮想像力,以積木創造自己的藝術世界。在這四場工作坊中,我們提供孩子積木粗胚,邀請大小朋友親手爲積木上色,打造獨一無二的藝術積木。不僅作為互動體驗空間的開幕留念,也希望藉此激發大朋友小朋友的創造力。

|工作坊講師:蔡濟安


教育訓練執行場次與成果

為達到全方位的教育推廣規劃的理念,我們分別於試營運前及正式營運後辦理三場志工增能講習。並於講習中建立志工對於在藝術基地中引導親子觀眾的專業知能、介紹互動體驗空間的方法學、遊戲內容開發過程,並於互動體驗空間規劃小組活動,引導志工深入認識各教具的遊戲方式與可能性。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劃執行害喜影音綜藝
教具載體與觀眾服務設施設計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遊戲開發工作坊協力夥伴火星上的藝術課、織女彤彤、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台中遊戲場許願池、臺中市兒少友善空間促進會
記者會協力團體大人思想研究社、創造焦點
推廣活動工作坊藝術家講師走路草農/藝團、蔡濟安
觀眾調查策劃執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詠能教授
影像團隊藍斯燈影像工作室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辦理「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從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出發,規劃「誰的博物館」與「人權廣角鏡」兩個單元主題,先後在華山光點電影院舉辦主影展、與Giloo紀實影音合作辦理為期15天的線上影展,以及在34個聚落辦理51場次串聯放映。期待透過不同模式的電影放映,擴大人權議題所能觸及的受眾。

  • 電影
  • 人權
  • 公共溝通
  • 社群打造
  • 節目手冊
工作項目

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展覽與節目手冊製作、記者會與公開儀式

委託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害喜嘗試深化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長久以來的品牌定位——議題導向的人權教育推廣工作,透過辦理線上及實體講座與工作坊,培力觀眾具備在觀影過程中自主啟動對人權議題的認識與思考;透過優化聚落串聯放映機制、強化與聚落間的夥伴關係,讓電影及背後的人權議題有機會透過聚落網絡深入地方。

工作內容

實體及線上影展

害喜在202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先後在光點華山電影院及Giloo紀實影音辦理11場次實體放映及為期15日的線上影展,吸引近8,000人次觀影。

開幕記者會

本場開幕記者會與古意唸歌團合作,依選片內容量身打造唸歌表演《人權仙藥房》,透過草根性格表演向社會大眾提出觀影邀請。

系列講座及工作坊

害喜為影展規劃不同型態的講座及工作坊,包含選片指南、由議題出發的實體及線上講座、電影解析培力工作坊等,期待透過不同形式活動吸引各類型觀眾參與。

聚落串聯放映

害喜為打造串連各地的臺灣國際人權影展觀影社群,積極邀請全臺各地的獨立書店、學校及各類型團體加入聚落串聯放映的行列,積極優化聚落申請及執行流程並辦理聚落培力活動,藉此增強影展與各地聚落之間的內聚力。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選片委員王君琦、郭敏容、陳俊宏、陳俊蓉、 黃晧傑
國際聯絡郭敏容
插畫設計Poan Pan
影像製作廖建華、薛名喨
拷貝統籌朱威
技術協力遠東譯像、giloo、歐諾影像
特別感謝黃詩婷、施懿容、黃佳玉、葉芊均、林思妤、黃顯雅、Camille Chen、王美秀、郭娟、陳婉伶、綠火、古意唸歌團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10-111年策展力教學建置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協助推動青少年策展力培育。工作內容涵蓋優化「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臺,提供教育工作者更豐富的策展力線上教學資源;以青少年為對象,辦理「故事臺灣學院」系列工作坊,邀請藝術家陪伴青少年以「領路的人」為主題,進行歷史探究,並完成創作及成果展示。期待透過策展力教學資源的優化及新型態的青少年培力工作,協助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培育更多青少年投入共筆臺灣歷史的行列。

  • 藝術介入
  • 創作與表達
  • 共學
  • 108課綱
  • 展覽
  • 網站
  • 歷史教育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創作與展演課程成果展示、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年份

2021-2022

工作方法

害喜規劃線上教材及實體共學工作坊,以不同的方式培育青少年的策展力。

害喜為臺史博量身打造「看見臺灣故事」的品牌,依使用者需求優化網站架構,並設計網頁版型與視覺識別系統。此外,我們從既有的課程內容中調整課程架構、增補影音課程,並邀請學校老師一起共備,發展影音課程教材,期待提供更多元、更符合教學現場需要的課程材料。

害喜亦統籌規劃7場次的「故事臺灣學院」共學工作坊,以藝術介入的方法,邀請藝術家將既有的策展力教學融入創作,引導10組青少年發展故事,並將故事轉化為作品,最後完成成果展示。此外,我們邀請學校教師擔任種子老師,在共學工作坊後一起共備,共同討論策展力教學應用至教學現場的可能性。

工作內容

「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臺改版設計

害喜針對「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臺」調整網站架構、規劃內容,並設計網頁版型與視覺識別系統。

網站連結: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課程平臺

「看見臺灣故事」教學影片拍攝

害喜邀請專業領域講師黃裕元、朱宥勳、吳明倫、Ballboss,在教學影片中教授插畫、文字、劇本等多元的說故事方法。害喜與講師們共同討論教學內容,設計、製作成6部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教學影片。

「看見臺灣故事」教材設計製作

害喜編輯製作電子書及10份延伸教學素材,希望提供教師教學影片的應用方法。此外,我們透過與學校教師們一起共備,以製作符合教學現場需求的教材。

「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藝術家X青少年X種子老師共學

害喜規劃7場次「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邀請影像創作者雪克、口說表演者楊雨樵、物件劇場藝術家張紋瑄、詩歌創作者吳緯婷擔任導師,帶領10組青少年一同挖掘身邊「領路的人」的故事。

害喜在各場次工作坊中與藝術家打造不同的學習方式,讓10組青少年以不同的創作媒材進行學習,在過程中蒐集素材、發展敘事、找到故事的核心概念,並在導師的引導下,將故事轉化為物件劇場、口說表演、影像、詩歌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並完成成果展示。

「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成果展

害喜協助青少年們將共學工作坊中產出的作品、蒐整的故事轉化為實體成果展示,並在臺史博窩空間展出成果展。

為幫助觀眾理解展覽主題「領路的人」及10組青少年的研究成果,害喜整理青少年們所選擇的10位領路的人,將其生平設計製作成大事記,讓觀眾看見橫跨80年的10個人生平,以及每人的生平如何扣連臺灣整體的政經發展,也藉此強化「共筆臺灣史」的意象。

此外,成果展同時展出共學工作坊歷程、種子老師的話,以及各組青少年在7場次工作坊中的階段歷程手冊,協助觀眾了解展示成果背後青少年們參與工作坊的工作歷程。

「故事臺灣獎」籌劃執行

害喜延續臺史博在2020年透過故事臺灣獎鼓勵青少年的機制,2022年為強化共學,針對「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中青少年們的展示成果、共學表現進行評比,由害喜與臺史博共同規劃三種獎項,包含「故事臺灣獎」、「青少年評審團獎」及「臺史博評審團獎」。

害喜於2022年09月28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階梯辦理頒獎典禮,邀請臺史博館長、導師頒獎,並邀請青少年代表分享共學心得。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插畫設計Ballboss & Stories
教學影片講師黃裕元、朱宥勳、吳明倫、Ballboss
教學影片拍攝楊仲傑、王崇翰、梁敦學
工作坊導師張紋瑄、楊雨樵、雪 克、吳緯婷
工作坊講師胡芷嫣、彭健宇、錢乃瑜
工作坊種子老師汪雪憬、翁桂櫻、黃一軒、黃玉坤、楊珮菁
特別感謝郭孟柔、黃品尹

國家人權博物館「Ayo-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移展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將國家人權博物館仁愛樓展出之「Ayo-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移展至臺東藝文中心,並在展覽期間辦理開幕記者會及3場次教育推廣活動,藉此匯聚東部觀眾對移動人權議題的關注與討論。

  • 人權
  • 展覽
  • 公共溝通
  • NGO
  • 移工
工作項目

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展覽與節目手冊製作、博物館展示設計製作、記者會與公開儀式

委託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害喜辦理移展期能忠實傳遞原展的核心概念及資訊層次,並在資訊量、感官經驗打造上維持等量的觀展體驗。為達此目標,害喜於前期討論中,特別注重展示架構如何在臺東藝文中心的空間呈現,並活用局部畸零空間,形塑多種氛圍的展示空間。害喜亦藉臺東展出期間的開幕記者會及教育推廣活動,積極邀請在地館舍、人權團體、教師社群參與,以拓展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地方的連結。

工作內容

「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移展

害喜運用臺東藝文中心兩層、多角形狀的展覽空間,打造「Ayo-Ayo!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中臺灣日常生活場景、工作現場、移工生命處境、觀眾沈澱反思等不同屬性展示之空間氛圍。

開幕記者會

本場開幕記者會邀請前期參與策展的NGO團體,以及東部地區的藝文館舍及團體與會。本場特別邀請共同策展的越在嘉文化棧蔡崇隆擔任致詞嘉賓,分享自己在展覽中與其他14個NGOs共同策展的經驗,說明移動人權議題與東部地區的關聯,並邀請觀眾走進展場開啟對議題的認識與思考。

多元型態的教育推廣活動

害喜主動聯繫在地藝文團體、教師社群及里長,並針對藝文愛好者、教師、地方居民等群體,量身打造不同型態的教育推廣活動,如:紀錄片特映會、不同長度的專場導覽等,藉此拉近不同觀眾群體與展覽的距離,進而增進對移動人權的認識,同時讓東部觀眾更認識國家人權博物館。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
協辦單位臺東縣政府、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天主教會新竹教區越南移工移民辦公室、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人權促進會、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fa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全國家戶勞動產業工會、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福利基金會附設海星國際移工服務中心、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越在嘉文化棧、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共同策展林正尉、鄭安齊
插畫設計croter
展示設計廖音喬
展務執行翔輝運通、丘智偉、吳宇軒、吳思嶔、李濱兆、林思妤、許少軒、賈茜茹、劉玗
聲音設計馮志銘
動態影像廖建華、黃令華
展場攝影蔡濟安
手冊翻譯陳珮瑄
特別感謝原采有限公司、黃佳玉

嘉義市立美術館校園藝術推廣委託服務案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2年接受嘉義市立美術館委託執行「校園藝術推廣委託服務案」,包含「校園藝術推廣」與「臺語繪本製作」兩個子計畫。本年度的校園藝術推廣計畫,以〈在玉山積雪的時候遇到的學長姐們〉(tī gio̍k-san tsik-seh ê sî-tsūn tú-tio̍h sian-puè)為題,由害喜邀請5位青年藝術家與5所嘉義市的學校班級教師合作,帶領在地同學進行8週的創作課程,藉由創作認識嘉義的「畫都」歷史。並於課程結束後於美術館四樓文化沙龍空間辦理成果展,透過成果展與市民一同走進美術館創造不同以往的藝術體驗。

臺語繪本製作計畫則是從美術館主體出發, 以「與嘉義、山林有關鍵地緣關係的前輩藝術家作品」 為靈感,開發一本臺語繪本的腳本。害喜邀請繪本作家李若昕,透過在地走讀、共學踏查、史料搜集、繪本共讀等歷程,發展能夠充份回應嘉義地方精神的繪本腳本,並於美術館辦理「繪本試讀會」,不僅邀請親子在繪本中探尋畫都與木都的歷史,也為下一階段的繪本製作提供建議。

  • 視覺藝術
  • 跨學科
  • 知識轉譯
  • 在地文化
  • 體驗
  • 創作與表達
  • 教材與教案
  • 共學
  • 美術館教育
  • 繪本
  • 臺語文
  • 前輩畫家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創作與展演課程成果展示、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博物館展示設計製作、繪本開發與執行、書籍製作出版

委託單位

嘉義市立美術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校園藝術推廣計畫

本年度的「校園藝術推廣計畫」,以「在玉山積雪的時候遇到的學長姐們」(tī gio̍k-san tsik-seh ê sî-tsūn tú-tio̍h sian-puè)為題,讓合作的5位青年藝術家,透過他們獨到的洞察與轉譯感受的能力,帶領嘉義在地學生認識「畫都」歷史與發想創作。

計畫前期,以藝術家共學並和學校共備的方式,媒合藝術家與學校,共同擬定符合班級的創作課程方案。課程期間,我們隨同藝術家進入班級帶領學生進行創作課程,協助藝術家引導學生將抽象經驗與知識整合為作品,並於每次授課之後,與藝術家、學校老師討論授課方式與創作進度的調整。課程結束後,我們為所有參與班級在美術館四樓的文化沙龍空間辦理成果展,讓市民能夠透過年輕世代的眼睛,重新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臺語繪本製作計畫

本年度計畫為繪本前期開發階段,以完成腳本與草圖為目標,共經歷了5場共學活動,4場討論會,以及1場試讀會。

透過辦理共學活動,害喜協助繪本作家理解臺語文本的書寫格式與轉譯工作,也一同分析了各式繪本的風格與取向,也透過文史走讀、藝術史專題、阿里山踏查的方式,讓繪本作家能夠累積對於嘉義的文史知識及感知體驗。

在討論會中,我們則協助插畫家整理資料,以及推進繪畫風格、腳本提案與臺語文轉譯調整、定案工作。

在試讀會中,我們以繪本的草案和親子讀者一起試讀,除了獲得對繪本草稿最直接的回饋以外,也透過各種意見搜集,了解讀者對於繪本的期待。



工作內容


校園藝術推廣

共學社群

害喜邀請了以虛構敘事專長的曾伯豪、關注生物學跨域敘事的蔡咅璟、擅長轉化日常經驗成為立體裝置的李婷歡、關注社群發展與工作方法的江芷均、以日常作為創作基底並投入另類想像的楊婕妤,作為本次計畫的藝術家講師。

我們和藝術家講師共組了「共學社群」,並辦理兩場次共學工作坊,概覽式地認識嘉義市的文史與都市發展,進而輔助藝術家講師進行創作課程的草案發想與擬定。

辦理五校共備工作坊

於開學前的暑假期間,害喜也以藝術家講師、計畫參與學校之教師為對象,舉辦「共備工作坊」。以共同理解計畫精神,完成課程方案為目標,透過為期兩日的工作坊,熟悉班級同學的學習狀態與知識基礎,討論、擬定每週次的課程主題與課堂活動,最後將課程草案調整成更符合各校屬性的版本。

入校觀課與課後討論

由藝術家講師與害喜助教進入校園進行為期8週,每週2節的創作課程。藝術家講師負責掌握課程內容與同學們的創作進度,引導同學將抽象的經驗轉化成實體作品。而助教則進行課程紀錄與行政工作,並協助藝術家講師觀察同學們的學習狀況,也於課後與藝術家講師、老師討論當週課程的觀察與調整。

成果展與發表會

「在玉山積雪的時候遇到的學長姐們」(tī gio̍k-san tsik-seh ê sî-tsūn tú-tio̍h sian-puè)成果展自2022年11月22日至12月11日在嘉義市立美術館四樓文化沙龍展出,展覽中各校同學的創作成果,媒材從平面到電子裝置,議題涵蓋日常生活、人文史地與自然生態,呈現了豐富多元的面貌。

為讓觀眾更完整認識整個計畫與同學的創作成果,我們也規劃了一場分享會,由每所學校的老師、藝術家講師、助教一起,各選出2至3位同學作為代表,和主持人一起導覽展場,並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



【興安國小X蔡咅璟】

藝術家蔡咅璟以嘉義市文化路夜市裡群居的白鶺鴒為切入點,帶領同學用鳥類的視角去看畫作,讓同學們透過對畫作內容的指認與想像,生產與演繹一則短劇本,告訴大家這張畫裡發生了什麼事。同學們也製作了各自的白鶺鴒模型,白鶺鴒的胸口設有一顆喇叭單體,播放同學們的聲音演出。

【北園國小X江芷均】

藝術家江芷均透過畫作賞析、校園老照片與google 街景,藉由各時期的觀察工具,帶領同學去感受過去與現在的變動,以及觀察者們如何運用不同的媒介記錄這些資訊。作品以拼貼的方式,併置與剪裁各種不連續的圖像,來讓同學以自身的感受,回應這段變動的過程,每位同學完成一張四開的拼貼作品。

【大同國小X楊婕妤】

藝術家楊婕妤以朝向玉山位置的窗景作為想像,帶領同學完成一格窗景。透過畫作賞析、google map模擬路線、學習單,引導同學設想,如果我在登玉山的路途上,遇到要上山寫生的前輩,我想跟他分享什麼好吃的、好玩的事情。並在窗景裡面加入這些「想分享」的場景細節,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兩條路徑的混搭,一條是想像中通往玉山的路徑,另一條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路徑。

【嘉義國中X曾伯豪】

藝術家曾伯豪將課堂的情境建立為一場又一場的時空旅行,由藝術家扮演時空總局,同學們扮演時空旅人,挑選5幅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作為旅行的5個時間點。透過學習單引導同學觀察畫作,生產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性字卡,最後階段則是針對每一張畫作,並運用道具卡片,改變、重組這些字卡,變成描述場景的現代詩。

【嘉義女中X李婷歡】

參與這堂課的是嘉義女中舞蹈班的同學,藝術家李婷歡由於也有舞蹈班相關背景,所以在融合自己當代藝術的創作經驗後,透過在地文史、當代舞蹈劇場、展場內的表演等面向,帶領同學體驗另一種介於舞蹈與行為的身體表達方式,透過單元化的動作,以及思考動作背後的象徵意涵,配合顏料塗抹肢體的部位,將這些身體的痕跡紀錄在紙上。同學們分四組進行,最後每一組創造出一副2.5米*1.75米的身體紀錄。



臺語繪本製作計畫

本年度計畫為繪本前期開發階段,害喜與繪本作家經歷共學、討論會以及試讀會後,完成了腳本、繪本規格以及臺文內容。整體而言,我們希望讀者能夠透過繪本,體驗藝術家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藝術家對於生活環境的感知與覺察能力。閱讀過程中,文字將作為引導讀者跟隨情節閱讀圖像的索引,隨著故事主角步伐觀看環境中的各種細節。

在試讀會中獲得對腳本最直接的回饋以及讀者對於繪本的期待。

工作夥伴

藝術家蔡咅璟、江芷均、楊婕妤、曾伯豪、李婷歡
合作教師興安國小 陳婉如 老師、北園國小 蔡玉倫 老師、大同國小 蕭嘉木 老師、嘉義國中 陳佩棻 老師、黃䕒寭 老師、嘉義女中 葉亮伶 老師、林曼霓 老師
課程助教謝昱琦、吳怡璇
視覺設計藍婕綾
展場設計田倧源
工作坊講師陳世岸、蔣伯欣、吳有容、郭孟柔
繪本作者李若昕
臺文翻譯顧問鄭順聰
影像團隊格雷西行銷企業社

新北市美術館 110 年度藝術 STEAM 教案開發暨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1年接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執行「新北市美術館 110 年度藝術 STEAM 教案開發暨推廣計畫」。

此計畫為新北市美術館第二年度的「藝術STEAM教案開發計畫」。害喜在此年度中與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共同邀集新北市幼兒園、國小、國中和高中職等各級學校教師,與17組害喜邀請的青年藝術家進行媒合,經過為期11個月的共備討論與進班試教,共同開發17案以藝術為核心的STEAM課程教案。教案成果再經由害喜團隊編輯,製作成面向一般讀者的教案成果專輯。

除了開發全新的藝術STEAM課程,在此年度的計畫中,我們也協助文化局持續將109年度的教案成果推廣至新北市各級學校共22位教師進行課程。同時也辦理教案內容的共備研習,提供老師詳細的課程步驟說明和現場經驗分享。

  • 視覺藝術
  • 跨學科
  • 知識轉譯
  • 在地文化
  • 體驗
  • 創作與表達
  • 教材與教案
  • 學習手冊
  • 共學
  • 共備
  • 研習
  • 美術館教育
  • 108課綱
  • 成果專輯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學習手冊開發製作、書籍製作出版

委託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年份

2021-2022

工作方法

延續前一年度的教案開發經驗,我們首先為本年度要開發的教案設定五大主題架構,分別包括:「數位與我的距離」、「看得見的聲音」、「自然素材的日常採集」、「生命的不同想像」以及「觀察和設計思考」。邀請關懷與回應科技發展、生態環境等當代議題並有多元媒材經驗的青年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合作,將當代藝術帶進校園。並透過密集的共學共備,建立美術館、藝術家講師和教師間的藝術教育社群。


工作內容

藝術STEAM教案開發17案

本計畫開發之教案依據課程主題和藝術家創作背景分為五大單元,邀請17組藝術家和學校教師一起工作,透過為期6個月的課程發想與共備討論,並進入學校進行至少4堂的課程試教,最終開發出17件以藝術為核心出發的跨領域教案。

點此觀看 教案開發成果

●藝術家|一公聲藝術(賴奇霞)、于沛廷、王懷遠、夾腳拖劇團(吳易蓁)、拾拾造物(吳柏翰)、洪梓倪、張乃仁、許雁婷、陳治旭、陳姿尹、楊水源、楊清雯、蔡宜婷、融聲創意(林喚玲)、謝佑承、織女彤彤、雜草稍慢(Tiffany、Zo)

●教師|方雅鈴、王勠玉、田憶萍、朱凱鈺、林育嫺、林琬蓉、柯巧惠、張益明、張晨昕、張琬湄、陳上瑜、陳小芃、陳美如、陳苾文、黃文亭、廖惠玲、劉美玲、劉綺倫、蔡宗翰、羅俊驛、鐘雲珍

●共備教師|邱欣、蔡宜芳、蕭曉蓮 、賴定均、戴美月

藝術STEAM教案成果專輯

點此閱讀 成果專輯

推廣學校

除課程開發外,在本年度計畫中,我們也協助文化局將109年度的教案成果,推廣至新北市各級學校,總計有22位教師實施課程。透過研習課程的說明,教師們可以使用新北市美術館提供的教案為基礎,結合學校特色或是校本課程,發展出適合不同學習階段同學的教學內容。

2021新北市美術館藝術 STEAM 教案開發暨推廣計畫精華影片

點此觀賞 計畫完整影片



工作夥伴

指導單位新北市政府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
協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開發學校新北市新莊區民安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新北市新店區龜山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新北市板橋區大觀國民小學、新北市板橋區中山國民小學、新北市蘆洲區仁愛國民小學、新北市新莊區民安國民小學、新北市泰山區同榮國民小學、新北市板橋區後埔國民小學、新北市新莊區新莊國民小學、新北市新莊區榮富國民小學、新北市立青山國民中小學、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新北市立新泰國民中學、新北市立福和國民中學、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新北市立樟樹國際實創高級中等學校、新北市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推廣學校新北市板橋區中山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新北市中和區中和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新北市中和區中和國民小學、新北市蘆洲區蘆洲國民小學、新北市板橋區大觀國民小學、新北市萬里區萬里國民小學、新北市石碇區永定國民小學、新北市瑞芳區鼻頭國民小學、新北市中和區復興國民小學、新北市林口區南勢國民小學、新北市板橋區江翠國民小學、新北市三重區修德國民小學、新北市汐止區樟樹國民小學、新北市立欽賢國民中學、新北市立漳和國民中學、新北市立新泰國民中學、新北市立中平國民中學、新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新北市立平溪國民中學、新北市立樟樹國際實創高級中等學校、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
藝術家一公聲藝術(賴奇霞)、于沛廷、王懷遠、夾腳拖劇團(吳易蓁)、拾拾造物(吳柏翰)、洪梓倪、張乃仁、許雁婷、陳治旭、陳姿尹、楊水源、楊清雯、蔡宜婷、融聲創意(林喚玲)、謝佑承、織女彤彤、雜草稍慢(Tiffany、Zo)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企劃執行詹子琦、扶若雅、張綺君、許傢琳
視覺設計陳怡璇、藍婕綾
動態影像景軒映像
課程攝影陳怡璇、陳品佑、李政寬、李阮修、張玖兆
特別感謝民安國小 王健旺校長、青山國中 王如杏校長、新泰國中 張倩菁老師、中和附幼 林筱婕老師、黃筱婷老師、北大高中 羅先福老師

嘉義市立美術館「我們如何想像和閱讀——共融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1年接受嘉義市立美術館委託,規劃及辦理「我們如何想像和閱讀——共融計畫」。本計畫以設計一套「美術館參觀指南」為目標,以焦點團體及團體測試(創作工作坊)為形式,辦理六場針對嘉義地區新住民與樂齡族群之共融工作坊。

此系列工作坊以〈也可以去美術館啊!〉為名,邀請以往對美術館相對陌生的民眾入館,並透過活動設計,讓參與者以遊戲的方式逐步認識美術館的功能、空間、理念,與展出的藝術作品,並對其賦予個人的詮釋與想像。工作團隊亦在此過程中觀察與搜集不同群體觀眾的需求,最後再綜合活動回饋與創意發想,完成《也可以去美術館啊!參觀指南》。期待使用者無論以往是否為美術館觀眾,都能透過這份《參觀指南》找到屬於自己的美術館參觀路徑,將美術館視為尋常的造訪之地。

  • 藝術介入
  • 公共溝通
  • 體驗
  • 創作與表達
  • 美術館教育
  • 樂齡
  • 新住民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

委託單位

嘉義市立美術館

年份

2021


工作方法

〈也可以去美術館啊!〉系列工作坊由害喜與藝術團隊「南門愛室」(郭孟柔、黃品尹、陳珈琳)共同策劃。首先透過兩場「焦點團體工作坊」進行前期資料搜集並建立使用者的人物誌。再透過四場「團體測試(創作工作坊)」深入了解與認識新住民及樂齡族群對於美術館的期待與需求。最後再由害喜綜合彙整使用者回饋後,編輯與設計成一份無論年齡背景皆適用的《也可以去美術館啊!參觀指南》。

2021嘉義市立美術館「我們如何想像和閱讀——共融計畫」

工作內容


焦點團體工作坊

辦理日期:2021年10月1日、10月2日 

本次工作坊以自我介紹和對美術館的認識作為開頭,希望透過簡單的問答了解參與者假日的休閒活動、過去參觀美術館的經驗,以及美術館與他們生活的關聯。由於大部分的參與者都是初次來到美術館,因此活動設計的重點在於「親近美術館」,而非傳統針對展覽作品及空間歷史脈絡的介紹,希望參與者能因此打破對於「美術館難以進入、認識」的想像。

第一階段團體測試(創作工作坊)

辦理日期:2021年11月5日(樂齡場)、11月6日(新住民場)

經過前一次的經驗,團隊為了化解書寫與語言的隔閡,在本次工作坊中重新設計更有趣直覺的破冰方式。「南門愛室」團隊運用在目前手機上常見的繪文字(emoji)作為邀請參與者開啟對話的引子,並透過執行任務與共同創作,完成展現自身美術館經驗的拼貼作品。

第二階段團體測試(創作工作坊)

辦理日期:2021年11月19日(樂齡場)、11月20日(新住民場) 

接續前四場經驗,「南門愛室」團隊發現活動參與者多半期待能在工作坊結束後有物品作為留念。因此另規劃「午安愉快」活動,藉由照片搭配問候語貼紙,讓參與者可依當天前來美術館的心情問候和祝褔朋友,活動結束後也可將圖面作為明信片分享給親友,共享本次的美術館體驗。


《也可以去美術館啊!參觀指南》

由編輯團隊彙整「焦點團體工作坊」與「團體測試(創作工作坊)」民眾於參與過程中的回饋與身體經驗,結合嘉美館的文史與空間資料,設計成兩張使用說明卡、六張祝福任務卡、五張透明形狀卡,與貼紙數張,引導民眾發掘不一樣的美術館參觀路徑,拓展對於空間與作品的觀看視角。

來美術館不一定要看得懂作品,
吹吹冷氣,張大眼睛,找到一件你想跟別人分享的小發現,
來美術館坐坐,也可以很自在。

品名:也可以去美術館啊!參觀指南
內容物:卡片8張,透明片5張,貼紙數張
適用對象:想認識美術館的任何人,不想也可以一起試試看。
體驗時長:想玩多久都可以
適合年齡:年齡不限,7歲以下建議由家長陪同使用

你可以使用這份指南:

・尋找美術館裡的神秘符號
・使用貼紙製作獨一無二的問候卡
・挖掘嘉美館的豆知識
・在卡片上畫下你的曠世巨作
・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或其他你想到的創意用法

《也可以去美術館啊!參觀指南》



工作夥伴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市政府
主辦單位嘉義市立美術館
承辦單位害喜影音綜藝
工作坊執行藝術團隊南門愛室(郭孟柔、陳珈琳、黃品尹)
特別感謝嘉義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嘉義市傳統文化與技藝協會

十六歲正青春青少年表演藝術手冊設計委託案

計畫簡介

「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青少年打造的劇場節慶成年禮。此節慶以府城在地獨有的文化傳統「做十六歲」為概念,結合劇場工作方法,透過看戲、做戲,與扮戲三個面向,讓青少年以不同方式參與表演藝術,並以劇場體驗完成臺南市特有的文化公民成年禮。

在計畫推行第8年的2022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害喜規劃製作記實手冊,希望系統性地梳理推動藝術節的初衷、理念與工作方法,並建立「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的品牌識別,以這本手冊作為基礎,推廣藝術節的理念,也深化學生族群對於表演藝術的認識,以達成藝術扎根、藝術擴散的兩大目標。

害喜在此計畫中,與文化局共同擬定內文大綱,並透過調查、訪談,與資料梳理。在撰文與編輯的過程中,釐清藝術節的理念與實務工作方法,並以護照的意象為藝術節打造《丿步》(phiat-pōo)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文化公民護照。期待透過這本手冊,邀請更多青少年透過劇場藝術,想像各種未來的可能。

  • 劇場
  • 知識轉譯
  • 公共溝通
  • 推廣手冊
工作項目

學習手冊開發製作、創作與展演課程成果展示、展覽與節目手冊製作

委託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丿步》以三條軸線:「建構十六歲的意義」、「脈絡梳理及藝術節歷屆紀事」、「在地資源連結與開展未來的可能性」貫串。依循這三個軸線,各配置不同的子單元。進而透過訪談、文史資料搜集彙整、專文撰稿等方式完成各篇章。

鑑於手冊具有為藝術節進行階段性整理的功能,在內容規劃上,我們朝向讓它能夠不侷限於特定時空的閱讀,以更宏觀的方式展現藝術節在舉辦多年後所累積的意義與價值,也和讀者分享表演藝術對青少年可以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

工作內容

《丿步》劃分為三個單元與一則附錄頁,在〈單元一〉中,以成年禮與「做十六歲」的歷史脈絡作為出發點,為引領讀者們建立背景知識,以及一同探索十六歲的各種可能性。

〈單元二〉主要介紹藝術節,透過資訊圖像化的編年紀事,為藝術節創辦至今的歷程建立清楚圖像,也為往後計畫的延續立下基礎。

〈單元三〉著重藝術節過往參與者的經驗分享,透過訪談歷年計畫成員,由他們來詮釋自己的十六歲以及對藝術節的看法。

附錄頁中整理了臺南市全年每個月份的藝文活動,讓讀者能從「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出發,更加全面完整地認識臺南豐富的藝文生活。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內容顧問影響‧新劇場
執行單位害喜影音綜藝
文字撰稿蔡濟安
美術指導陳怡璇
視覺設計藍婕綾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空間使用與教育展示設計規劃

計畫簡介

2021年害喜接受國立臺灣美術館委託,為正在整建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互動體驗空間」規劃教育展示內容、體驗設計、教具設計與製作,以及購置觀眾服務設施。 在國美館以“Art Cave”作為互動體驗空間英文名稱的設定下,我們以好奇洞、故事洞、創造洞、變形洞,與穿越洞五個主題,作為空間內部的分區意象,建置專為兒童設計的秘密基地。在工作方法上,我們採取「兒童博物館學」(Children’s Museology)理念,在教具開發階段舉辦兩場「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藉由觀察孩子實際的遊戲行為,規劃並測試教具的設計方向。

在內容與材料部分,我們以台灣藝術史為核心,從不同世代台灣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中,萃取出各種主題、素材與元素,為藝術基地客製/半客製多感體驗教具/遊具。期待孩子能在遊戲的過程中,體會藝術家如何運用他們的眼睛、心靈與身體來和世界對話,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 美術館教育
  • 知識轉譯
  • 公共溝通
  • 教具設計
  • 兒童博物館學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人權議題課博物館教具開發製作、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年份

2021

工作方法

害喜在本計畫中,從互動體驗空間既有的硬體條件出發,與館方一同梳理空間脈絡與空間主題意象,以打造一個敘事連貫的藝術基地。我們除了為已劃定功能的空間安排適宜的遊戲體驗,也分別依據主題情境的發展、遊戲體驗概念、遊戲靈感來源、操作挑戰程度,以及應用典藏主題等不同面向,將承載著藝術史元素的遊戲方案與各區空間相互串連。

為了打造一個孩子們能在其中安心創作的「洞穴」,我們想像,即便置身在一個更大的洞穴空間中,孩子們仍然可以在不同角落打造自己的專屬洞穴。因為通透的長條形空間可能令人害怕,所以在這裡準備他們可以自己創造藏身空間的家具。而以台灣藝術家作品為靈感的教具、沒有標準答案的鬆散材料,則能刺激孩子創作的本能。

我們希望洞穴是可以不在乎規則、放心創造事物的地方,提供孩子和自己相處的時間;也是讓孩子和藝術——其他心靈的創造——相遇與對話的場所。

由這樣的概念出發,我們進一步規劃各區域的體驗與探索內容:

在好奇洞,孩子可以先從對自然的觀察探索開始,體驗具象而容易上手的感官教具。來到故事洞,會從創作者的故事進入想像世界,並試著重現故事情節。乘載著想像力來到創造洞,利用材料與藝術家的創作元素,進行具象的創作體驗。在變形洞中,一切的材料都更為巨大,孩子可在此體驗藝術家的創作方法,試著挑戰顛覆現實。最後,終於到達有著奇幻光影的穿越洞,一個超越媒材限制的幻象世界;在此,孩子可透過不斷流動的光影擴增想像,打破對於藝術的既有認知,擁抱不同的可能性。

我們期待以此展示敘事,讓藝術基地形成一個完整流暢的體驗,同時保有遊戲與創作所提供的開放性。



工作內容

本計畫具體工作內容涵蓋:「多感體驗展示設計與製作」與「觀眾服務配置規劃與製作」

多感體驗展示設計與製作

教具設計原則

由於互動體驗空間的觀眾年齡層橫跨0-12歲的兒童,我們依照兒童不同發展階段需培養的感官能力,以及我們期待傳遞的台灣藝術史元素,規劃了完整的教具與遊戲說明清單。並在本計畫中完成部分品項製作或訂購,部分品項則提供設計圖供館方於後續計畫製作完成,以完善全區的教具需求。

我們規劃全區的教具內容能完整回應兒童在:觸覺、視覺、聽覺、故事、創作、運動、建構、抽象思考等各方面的需求,並讓孩子初步認識各種創作媒介、線條、形狀、色彩、肖像、身體、物件、空間等各種創作素材,以及人物、肢體姿態、房屋、室內環境、動植物、自然地景、抽象圖像等台灣藝術史上的關鍵元素。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籌組具備藝術史訓練、教育理論、教具設計與空間設計經驗的團隊,以兒童博物館學為方法,透過研究、產品構思、原型設計、驗證與測試,及辦理「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實際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後,自力開發7套以國美館典藏品出發的遊戲體驗教具、2套教具載體/體驗家具,並購置14套符合空間理念的開放式玩具。


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

我們分別在2021年10月16日與17日,為3-7歲小童與7-12歲大童辦理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工作坊現場除邀請兒童藝術教育專業講師擔任主持人外,亦與「台中遊戲場許願池」團隊合作,由許願池團隊中的家長擔任孩子王,與我們一同在現場觀察孩子的反應與遊戲行為。

兩天活動共計11組家庭參與,工作坊的過程與觀察紀錄,幫助我們汰選出不適宜的教具與具有潛能的開發方向。

教具設計成果

四季積木

●雅集積木

《四季》與《雅集》積木為配對形式的開放式學習玩具,可讓幼兒練習配對形狀與顏色。遊戲主題擷取廖修平多件以四季與日常器物為主題的系列版畫元素,包含:《日正當中》的水果、《春花爭艷》的花、《晚秋晨曦》的落葉、《月影乾坤》的瓶子、《晚秋》的葉、《歲暮憶往》的茶壺與茶杯。

●典藏故事卡

《典藏故事卡》的圖面分為典藏款(40張)與插畫款(30張),共有70張圖面。典藏故事卡以開放式遊戲為原則製作;使用者可自由應用台灣美術畫作中的元素與當代插畫家詮釋的台灣常見景色,以想像力與創造力為典藏圖面賦予新的意義,述說屬於在地的故事。

圖面設計:

典藏款:精選23件國美館典藏中的作品,擷取人物、動物、自然場景等元素製作成適合兒童發揮想像力的故事卡。

插畫款:以台灣常見的景色為題,由插畫家參考6件國美館藏品的風格與筆觸繪製而成,包含林之助《暮紅》、朱為白《起步素描97》、洪瑞麟《礦工(4)》、席德進《風景》、馬白水《太魯閣(紫調)》、陳明善《北海一角》和陳庭詩的《驟雨》。

●暮紅積木

●彩塘積木

《暮紅》與《彩塘》兩件積木組將林之助具立體派風格的風景畫作轉為立體的積木。我們將作品中的元素逐步拆解,希望引導孩子透過積木堆疊,觀察畫作中的元素,並在遊戲、重組與建構的過程中,如林之助般運用立體元素打造獨一無二的幾何風景。

●馬白水磁鐵組

「馬白水磁鐵組」透過解構馬白水畫作中使用的線條、形狀與顏色,客製化成開放式玩具。使用者可在遊戲的過程中觀察馬白水運用的筆觸、紋理與色彩,思考與分析畫家的創作脈絡。並親手運用畫家的筆觸與色彩進行拼貼創作,體驗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典藏城市花片

「典藏城市花片」延續原國美館兒童遊戲室中頗受好評的建構區遊戲形式,再加上城市環境的主題,引導孩子觀看藝術家如何解構與重新組構空間和物件。並邀請孩子利用這些場景,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規則。

教具載體/體驗家具設計成果

●濁水溪座椅

●濁水溪屏風

「濁水溪座椅」與「濁水溪屏風」是為了互動體驗空間原規劃的「繪本區」而量身定制的體驗家具組。為了讓兒童在開闊的空間中打造屬於自己的閱讀角落,我們以林惺嶽的《濁水溪》為靈感設計這兩件家具組。

圓筒型的「濁水溪座椅」如《濁水溪》作品中的石堆,可堆疊錯落,自由打造休憩區域。拱型的「濁水溪屏風」則是延伸河流的意象,使用者可組合不同高度的屏風創造個人的閱讀角落。屏風設計繃布收束口於底部,並以魔鬼氈接合,可方便於日後拆除清潔

●對畫牆

原兒童遊戲室的互畫區廣受親子好評;我們希望在新的兒童藝術基地也能繼承兒童遊戲室的部分經典元素。除放大遊戲區域外,另規劃將劉自明的作品《聚合的疏離》作為對畫牆牆面上可供參照的圖像,引導孩子觀察畫作中的人物情緒,以及畫家創作時的心境與想法。

●光桌

此區希望透過數位化/光影的感官或遊戲體驗,打造虛實交錯的空間,模糊想像與現實的界線。因此,我們客製化多功能的光桌,搭配實物投影機與輔助教具提供多變玩法,且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觀眾服務配置規劃與製作

除了規劃與製作多感體驗展示內容,我們也在本計畫為互動體驗空間規劃、設計訂製、購置與製作觀眾服務軟體與設施。包含:雨傘架、體溫測量機、酒精消毒機、報到機台、報到機台後台系統、個人置物籃、團體置物推車、志工椅、志工文件與急救器材收納櫃、桌上展示架、安撫室與集哺乳室家飾家具,與相關空間指引設計。

所有物品皆依據國家標準CNS 4797 玩具安全 (一般要求 ) 與 CNS 4797-3 玩具安全(物理性及機械性)進行訂購,並依據國家標準CNS 12642 兒童公共遊戲場設備規範進行安裝檢核。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劃執行害喜影音綜藝
教具載體與觀眾服務設施設計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故事卡插畫設計林姿妤
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協力夥伴火星上的藝術課、織女彤彤、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台中遊戲場許願池、臺中市兒少友善空間促進會
特別感謝林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