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SEEK AUDIOVISUAL ART FACEBOOK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空間使用與教育展示設計規劃

計畫簡介

2021年害喜接受國立臺灣美術館委託,為正在整建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互動體驗空間」規劃教育展示內容、體驗設計、教具設計與製作,以及購置觀眾服務設施。 在國美館以“Art Cave”作為互動體驗空間英文名稱的設定下,我們以好奇洞、故事洞、創造洞、變形洞,與穿越洞五個主題,作為空間內部的分區意象,建置專為兒童設計的秘密基地。在工作方法上,我們採取「兒童博物館學」(Children’s Museology)理念,在教具開發階段舉辦兩場「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藉由觀察孩子實際的遊戲行為,規劃並測試教具的設計方向。

在內容與材料部分,我們以台灣藝術史為核心,從不同世代台灣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中,萃取出各種主題、素材與元素,為藝術基地客製/半客製多感體驗教具/遊具。期待孩子能在遊戲的過程中,體會藝術家如何運用他們的眼睛、心靈與身體來和世界對話,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 美術館教育
  • 知識轉譯
  • 公共溝通
  • 教具設計
  • 兒童博物館學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人權議題課博物館教具開發製作、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年份

2021

工作方法

害喜在本計畫中,從互動體驗空間既有的硬體條件出發,與館方一同梳理空間脈絡與空間主題意象,以打造一個敘事連貫的藝術基地。我們除了為已劃定功能的空間安排適宜的遊戲體驗,也分別依據主題情境的發展、遊戲體驗概念、遊戲靈感來源、操作挑戰程度,以及應用典藏主題等不同面向,將承載著藝術史元素的遊戲方案與各區空間相互串連。

為了打造一個孩子們能在其中安心創作的「洞穴」,我們想像,即便置身在一個更大的洞穴空間中,孩子們仍然可以在不同角落打造自己的專屬洞穴。因為通透的長條形空間可能令人害怕,所以在這裡準備他們可以自己創造藏身空間的家具。而以台灣藝術家作品為靈感的教具、沒有標準答案的鬆散材料,則能刺激孩子創作的本能。

我們希望洞穴是可以不在乎規則、放心創造事物的地方,提供孩子和自己相處的時間;也是讓孩子和藝術——其他心靈的創造——相遇與對話的場所。

由這樣的概念出發,我們進一步規劃各區域的體驗與探索內容:

在好奇洞,孩子可以先從對自然的觀察探索開始,體驗具象而容易上手的感官教具。來到故事洞,會從創作者的故事進入想像世界,並試著重現故事情節。乘載著想像力來到創造洞,利用材料與藝術家的創作元素,進行具象的創作體驗。在變形洞中,一切的材料都更為巨大,孩子可在此體驗藝術家的創作方法,試著挑戰顛覆現實。最後,終於到達有著奇幻光影的穿越洞,一個超越媒材限制的幻象世界;在此,孩子可透過不斷流動的光影擴增想像,打破對於藝術的既有認知,擁抱不同的可能性。

我們期待以此展示敘事,讓藝術基地形成一個完整流暢的體驗,同時保有遊戲與創作所提供的開放性。



工作內容

本計畫具體工作內容涵蓋:「多感體驗展示設計與製作」與「觀眾服務配置規劃與製作」

多感體驗展示設計與製作

教具設計原則

由於互動體驗空間的觀眾年齡層橫跨0-12歲的兒童,我們依照兒童不同發展階段需培養的感官能力,以及我們期待傳遞的台灣藝術史元素,規劃了完整的教具與遊戲說明清單。並在本計畫中完成部分品項製作或訂購,部分品項則提供設計圖供館方於後續計畫製作完成,以完善全區的教具需求。

我們規劃全區的教具內容能完整回應兒童在:觸覺、視覺、聽覺、故事、創作、運動、建構、抽象思考等各方面的需求,並讓孩子初步認識各種創作媒介、線條、形狀、色彩、肖像、身體、物件、空間等各種創作素材,以及人物、肢體姿態、房屋、室內環境、動植物、自然地景、抽象圖像等台灣藝術史上的關鍵元素。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們籌組具備藝術史訓練、教育理論、教具設計與空間設計經驗的團隊,以兒童博物館學為方法,透過研究、產品構思、原型設計、驗證與測試,及辦理「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實際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後,自力開發7套以國美館典藏品出發的遊戲體驗教具、2套教具載體/體驗家具,並購置14套符合空間理念的開放式玩具。


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

我們分別在2021年10月16日與17日,為3-7歲小童與7-12歲大童辦理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工作坊現場除邀請兒童藝術教育專業講師擔任主持人外,亦與「台中遊戲場許願池」團隊合作,由許願池團隊中的家長擔任孩子王,與我們一同在現場觀察孩子的反應與遊戲行為。

兩天活動共計11組家庭參與,工作坊的過程與觀察紀錄,幫助我們汰選出不適宜的教具與具有潛能的開發方向。

教具設計成果

四季積木

●雅集積木

《四季》與《雅集》積木為配對形式的開放式學習玩具,可讓幼兒練習配對形狀與顏色。遊戲主題擷取廖修平多件以四季與日常器物為主題的系列版畫元素,包含:《日正當中》的水果、《春花爭艷》的花、《晚秋晨曦》的落葉、《月影乾坤》的瓶子、《晚秋》的葉、《歲暮憶往》的茶壺與茶杯。

●典藏故事卡

《典藏故事卡》的圖面分為典藏款(40張)與插畫款(30張),共有70張圖面。典藏故事卡以開放式遊戲為原則製作;使用者可自由應用台灣美術畫作中的元素與當代插畫家詮釋的台灣常見景色,以想像力與創造力為典藏圖面賦予新的意義,述說屬於在地的故事。

圖面設計:

典藏款:精選23件國美館典藏中的作品,擷取人物、動物、自然場景等元素製作成適合兒童發揮想像力的故事卡。

插畫款:以台灣常見的景色為題,由插畫家參考6件國美館藏品的風格與筆觸繪製而成,包含林之助《暮紅》、朱為白《起步素描97》、洪瑞麟《礦工(4)》、席德進《風景》、馬白水《太魯閣(紫調)》、陳明善《北海一角》和陳庭詩的《驟雨》。

●暮紅積木

●彩塘積木

《暮紅》與《彩塘》兩件積木組將林之助具立體派風格的風景畫作轉為立體的積木。我們將作品中的元素逐步拆解,希望引導孩子透過積木堆疊,觀察畫作中的元素,並在遊戲、重組與建構的過程中,如林之助般運用立體元素打造獨一無二的幾何風景。

●馬白水磁鐵組

「馬白水磁鐵組」透過解構馬白水畫作中使用的線條、形狀與顏色,客製化成開放式玩具。使用者可在遊戲的過程中觀察馬白水運用的筆觸、紋理與色彩,思考與分析畫家的創作脈絡。並親手運用畫家的筆觸與色彩進行拼貼創作,體驗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典藏城市花片

「典藏城市花片」延續原國美館兒童遊戲室中頗受好評的建構區遊戲形式,再加上城市環境的主題,引導孩子觀看藝術家如何解構與重新組構空間和物件。並邀請孩子利用這些場景,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規則。

教具載體/體驗家具設計成果

●濁水溪座椅

●濁水溪屏風

「濁水溪座椅」與「濁水溪屏風」是為了互動體驗空間原規劃的「繪本區」而量身定制的體驗家具組。為了讓兒童在開闊的空間中打造屬於自己的閱讀角落,我們以林惺嶽的《濁水溪》為靈感設計這兩件家具組。

圓筒型的「濁水溪座椅」如《濁水溪》作品中的石堆,可堆疊錯落,自由打造休憩區域。拱型的「濁水溪屏風」則是延伸河流的意象,使用者可組合不同高度的屏風創造個人的閱讀角落。屏風設計繃布收束口於底部,並以魔鬼氈接合,可方便於日後拆除清潔

●對畫牆

原兒童遊戲室的互畫區廣受親子好評;我們希望在新的兒童藝術基地也能繼承兒童遊戲室的部分經典元素。除放大遊戲區域外,另規劃將劉自明的作品《聚合的疏離》作為對畫牆牆面上可供參照的圖像,引導孩子觀察畫作中的人物情緒,以及畫家創作時的心境與想法。

●光桌

此區希望透過數位化/光影的感官或遊戲體驗,打造虛實交錯的空間,模糊想像與現實的界線。因此,我們客製化多功能的光桌,搭配實物投影機與輔助教具提供多變玩法,且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觀眾服務配置規劃與製作

除了規劃與製作多感體驗展示內容,我們也在本計畫為互動體驗空間規劃、設計訂製、購置與製作觀眾服務軟體與設施。包含:雨傘架、體溫測量機、酒精消毒機、報到機台、報到機台後台系統、個人置物籃、團體置物推車、志工椅、志工文件與急救器材收納櫃、桌上展示架、安撫室與集哺乳室家飾家具,與相關空間指引設計。

所有物品皆依據國家標準CNS 4797 玩具安全 (一般要求 ) 與 CNS 4797-3 玩具安全(物理性及機械性)進行訂購,並依據國家標準CNS 12642 兒童公共遊戲場設備規範進行安裝檢核。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劃執行害喜影音綜藝
教具載體與觀眾服務設施設計非常態空間製作所
故事卡插畫設計林姿妤
藝術基地開發工作坊協力夥伴火星上的藝術課、織女彤彤、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台中遊戲場許願池、臺中市兒少友善空間促進會
特別感謝林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