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SEEK AUDIOVISUAL ART FACEBOOK

平復國家不法及名譽回復證書頒發聯合典禮

計畫簡介

害喜受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委託,辦理「平復國家不法及名譽回復證書頒發聯合典禮」。典禮以「致未來」為題,並以平復國家不法為主軸,希望以對歷史之反省為基礎,在平反不義判決的同時,也為政治受難者回復名譽、尋回公義。

  • 轉型正義
  • 人權
  • 公共溝通
工作項目

記者會與公開儀式

委託單位

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

年份

2023

工作內容

主視覺設計

致未來——權利回復基金會名譽回復證書頒發聯合典禮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主持人陳明珠
表演者王榆鈞
動態影像廖建華、阮翔雯
靜態影像張國耀、陳怡璇
燈光設計牧晅
花藝設計Goodlily Flower 菓莉花藝提案所
特別感謝于沛廷、賈茜茹、蔡喻安、葉芊均、沈湘芸、黃詩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12年博物館數位資源應用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協助臺史博推廣數位資源,並規劃架接108課綱與館內數位資源。計畫邀請3位國高中社會科老師合作,開發3款結合探究與實作的教案;亦規劃3場實體教師研習,於臺北、臺中、高雄推廣臺史博的數位資源與教案開發成果。最後於館內辦理1場數位資源分享會,與老師們透過實作與體驗,一起交流各式數位資源應用在教學的可能性。無論是教案或推廣活動,都希望能降低臺史博數位資源融入教學的門檻,拉近臺史博與教育現場的距離。

此外,害喜也規劃14場專家學者諮詢會議,透過與學校老師、臺灣史研究學者與數位內容開發與應用專家的訪談,蒐整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以協助臺史博未來規劃數位內容之開發與推廣工作,並提供更符合教育現場需求的博物館資源。

  • 跨學科
  • 歷史教育
  • 教材與教案
  • 探究與實作
  • 博物館教育
  • 共備
  • 研習
  • 108課綱
工作項目

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年份

2023

工作方法

好上手的教案是推廣數位資源進入教學現場的捷徑。害喜與合作教師進行密集共備,討論數位資源可連結的教學主題及學科領域,再依合作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發展教學活動並進班測試,藉此確保教案的可操作性。害喜更嘗試模組化教案,讓教師可自由替換教學活動使用的素材,讓教案有更高的使用彈性。

害喜同時與臺史博共同打造以國、高中教師為對象的實體活動,透過研習及分享會兩類型活動推廣數位資源。害喜在研習以「陪伴參與者使用數位資源」為核心,透過活動設計帶領參與者運用資料庫進行資料檢索及史料閱覽,並即時回應參與者的困難或疑問。分享會則引導參與者看見數位資源應用至教學的多個案例,透過實作進行數位資源體驗,更邀請開發老師,與參與者們交流教案開發前期的思考。

工作內容

開發3款數位資源應用教案

合作教師/王隆昱、陳玉綸、蔡鈞穎

害喜與3位國、高中社會領域教師合作,展開數場密集共備,完成3款應用臺史博數位資源的教案及教材。害喜在共備期間,協助合作教師掌握數位資源的內容與屬性,並一起以「適用不同校、不同領域的教案」為目標進行探究實作課程設計。3款教案包含:從圖像探究討論多元族群觀點的《博物館裡的福爾摩沙》、探究禁歌歌曲內涵的《「聽」的自由——關於禁歌那件小事》,以及探討選舉文宣圖像中的政見的《選舉的前奏曲——談校園民主中的學生自治》。

教案開發成果:https://taiwanindex.nmth.gov.tw/theme/detail/106

教師研習

害喜執行規劃3場「好資料不用嗎?臺史博數位資源應用教師研習工作坊」,與臺史博館員及教案開發教師一同到臺北、臺中、高雄,帶領各地教師認識臺史博數位資源、實際操作教案,並設計任務引導參與教師發想能帶回自己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害喜同時為各場研習設計活動手冊,呈現臺史博數位資源簡介及完整教案等內容。

數位資源分享會

害喜最後在臺史博辦理「好資料不用嗎?臺史博數位資源分享會」,邀請臺史博館員及教案開發教師分享應用數位資源的經驗,並設計類世界咖啡館形式的交流活動,協助參與者在活動中實際操作數位資源,與老師們深度交流對數位資源融入教學的想法。

諮詢會議及前置規劃

害喜規劃14場諮詢會議,邀請30位學校老師及專家學者,就臺史博的數位資源及數位資源如何連結108課綱給予意見。除蒐集教育現場的教學者、臺灣史研究學者、數位內容開發與應用專家不同面向的建議外,害喜亦將前述建議加以整合與分析,規劃「整合臺史博數位資源銜接108課綱前置規劃書」,協助臺史博未來可提供更符合教育現場需求的數位資源。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教案開發王隆昱、陳玉綸、蔡鈞穎
活動講師王隆昱、陳玉綸、蔡鈞穎、郭復齊、謝燕蓉、鄭莘蓓
諮詢顧問王清美、王隆昱、吳哲宇、李雅雯、杜可瑜、汪雪憬、周興隆、林玉仙、林奇隆、姚景襦、施登騰、洪裴璞、胡傑揚、許喻婷、郭芷君、郭洺儒、陳一隆、陳玉綸、陳怡璇、陳奕君、陳雅利、黃豆泥、黃家珊、葉桑如、劉美君、蔡宜岑、蔡嘉閔、蔣明倫、蕭宇辰、羅欣予、蘇峯楠
活動攝影蔡濟安

國家人權博物館112年人權素養教具箱校園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辦理「昨日招待所」人權素養教具箱校園推廣計畫。國家人權博物館開發之6款人權素養教具箱,由害喜規劃全國60所學校的教具箱借用服務,透過線上、實體共備陪伴教師上手教具。此外,害喜也規劃系列宣傳活動,包含成果交流會、教師研習等,期待引發更多不同領域、階段的教師對教具箱的好奇與興趣。

  • 不義遺址
  • 轉型正義
  • 人權
  • 跨學科
  • 知識轉譯
  • 教具箱
  • 108課綱
工作項目

人權議題課程開發執行、教具箱校園推廣

委託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年份

2023

工作方法

在人權素養教具箱進入校園後,害喜規劃數場共備,與老師們一起了解適用教具箱的教材與教案,並邀請有操作教具箱經驗的老師分享課程設計,希望陪伴老師們一起思考教具箱有哪些融入教學的可能。

工作內容

教師共備陪伴

害喜陪伴60所學校進行數場實體與線上的共備,並邀請開發團隊、曾借用教具箱的教師分享操作經驗,協助教師們充分準備課程並熟悉教具箱內容。

教具箱宣傳推廣

為宣傳教具箱,害喜於教具箱開放申請期間辦理2場教師研習,邀請曾操作教具箱之教師分享教學活動,並透過線上、實體的實作,引導老師們認識教具箱內容,期待吸引更多對人權素養教學感興趣的教師。

教師社群經營

害喜規劃成果交流會,邀請借用教具箱的教師們一起交流、分享教具箱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果,期待讓教師們從彼此的分享中獲得教學靈感,並透過與人權館的交流,凝聚教師們對人權館教師社群的認同。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共備講師王哲偉、王隆昱、沈邑蓎、張晨昕、郭芷君、陳琳婷、游佳琳、黃悅貞、葉念祖
研習講師張晨昕、李軍慧、陳芬琪、張仕麟
特別感謝李宜芳

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與人權老照片特展

計畫簡介

害喜受婦女新知基金會委託,以新知40年來的運動史料為基礎,透過四場策展工作坊,與新知共同策劃「跟著她們的步伐往未來走去——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與人權老照片特展」,藉展覽帶觀眾看見過往台灣女性所身處的壓迫處境,以及一群性別運動的前輩們,如何以實際行動推動法律與制度改革。

  • 人權
  • 內容轉譯
  • 公共溝通
  • 展覽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展示設計製作、活動主視覺設計、展覽與節目手冊製作

委託單位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年份

2023

工作方法

害喜策劃四場策展工作坊,與新知的老照片特展志工團隊一起回顧性別與人權老照片,從史料中就展示目標、展示內容、目標觀眾及展示手法進行討論,藉此凝聚彼此對展覽的想像與共識。接著,再由害喜規劃展示設計,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執行「跟著她們的步伐往未來走去——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與人權老照片特展」展出。

工作內容

「性別與人權老照片特展」策展工作坊

害喜與新知共同進行四場策展工作坊,先設定好展覽的核心訊息,以「看見台灣過去的婦權意識倡議及法律改革成果,共同想像未來」為目標,再設定目標觀眾,並為目標觀眾設計觀展體驗。

接著,在工作坊中共同發想展名、展覽主視覺,以「跟著她們的步伐往未來走去」為展名,藉此引導觀眾認識歷史上婦運前輩們的努力成果;再一起發想展示內容,討論如何運用老照片,引發觀眾對婦運現場的共感。

跟著她們的步伐往未來走去——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與人權老照片特展

展覽以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為基礎,規劃「遠眺她們的日常」、「拓荒者與她/他們的足跡」、「在此刻相遇」、「承接在她們之後」四大展區,期待觀眾跟著運動前輩們的腳步,一起回顧當年的壓迫處境中,一群女人如何以抗爭倡議行動來回應這些壓迫;也期待邀請觀眾思考當代正在推動中的性別人權議題,以及未來自己可以如何參與其中。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視覺設計藍婕綾
展場設計廖音喬
老照片特展志工團隊秉宸、語安、阿醇、皓雅、育銘、盈靜、禎貽、田、賴賴、小姜、卐乂Oo 煞气ㄟYuki oO乂卍、阿蓉、小書、小紜、純、Allen、小河、Marisa、小曾、Ina、芳瑾、盈靜、Sophie、沈芮、崇羽、思屹、品璇、阿婉、邦瑀、陳逸、養儀
展場攝影伯樂創意

國家人權委員會國家不法教具箱開發與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家人權委員會委託,辦理國家不法教具箱開發與推廣計畫。計畫邀請藝術家、學校老師與專家學者組成共學社群,透過共學與共備,開發出一款適用國中階段的「威權體制國家不法」人權教具箱。此外,害喜亦規劃教具箱校園推廣方案,與20所學校老師共同備課,協助老師們將教具箱應用於教育現場。

  • 轉型正義
  • 人權
  • 跨學科
  • 歷史教育
  • 教具箱
  • 教材與教案
  • 教具設計
  • 共備
  • 108課綱
工作項目

人權議題課程開發執行、教具箱開發製作、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

委託單位

國家人權委員會

年份

2022-2023

工作方法

我們邀請專家學者與藝術家、學校老師組成共學社群,由專家學者協助開發團隊理解困難議題,再由藝術家、學校老師一起討論轉譯的形式,以及引導學生的方式。透過共學,害喜引導開發團隊先開發出教具雛形,再經過進班試教,開發出教具箱成果。

工作內容

共學共備開發

害喜邀請專家學者、學校老師及藝術家組成共學社群,透過數場共備討論教具箱的教學目標、教具內容及轉譯形式,共同發想出教具雛形。

進班測試

害喜規劃2場進班測試,由開發教師在課堂上實際操作教具,進而以測試經驗修調教具及教材,確保教具箱能實際應用在教育現場。

「未知島的故事」人權教具箱開發成果

教具箱希望建構一個虛擬的故事情境,讓同學藉由扮演不同角色、面對不同事件、思考如何採取行動、發現行動結果的歷程,初步意識到,每個人的行動都不會只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別人。社會要成為什麼模樣,是由所有人的行動共同形塑而成的。而在威權統治下,國家透過許多作為塑造的「和平」或「安定」,時常是由很多人的犧牲換來的。

教師可以應用故事內容,來和同學討論政府的哪些作為與特質可能讓國家走向威權/民主,進而帶領同學思考「法治」和「民主」之間的關係,並嘗試想像當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可能產生矛盾時,我們可能可以採取什麼積極應對的作為。

「未知島的故事」教具期待提供一個輕量、簡便而易於上手操作的討論工具,讓教師能以其內容和體驗為基礎,因應個別教學現場的狀況與需求,彈性延伸與發展屬於自己的教學方案。

教具箱校園推廣

教具箱在完工後,害喜規劃借用方案,於申請期間規劃線上申請說明會,帶領老師們在線上體驗教具實作。校園推廣共累計有20所學校參與教具箱借用,害喜規劃數場共備,協助老師們上手教具箱,並進行課程交流與討論。

參與借用的學校包含國小、國中、高中不同的學習階段,亦有不同領域的老師嘗試融入自身課程。我們看見教具箱可作為不同領域討論人權議題的起點,同時也開啟學生對國家不法的反思和關注。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委員會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開發團隊黃家珊、王瓊涓、鄭安齊、張紋瑄
顧問陳俊宏
動態影像廖建華、徐廉傑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名單之後」校園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委託,以「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網站中的女性畫家與作品故事為主題,分別和三間女校美術、歷史、公民等三種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討論與開發課程,帶領同學不僅認識台灣藝術史中仍有待發現的有趣環節,也能對照一個世紀前的東亞年輕女性和自己今日生命處境的異同。

  • 視覺藝術
  • 跨學科
  • 歷史教育
  • 知識轉譯
  • 教材與教案
工作項目

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

委託單位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年份

2022-2023

工作方法

透過系列共備,我們和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一起向開發老師們介紹「名單之後」資料庫,並和大家一起針對資料庫內容做教學方向的初步發想;隨後和老師共同設定學習目標與大致的課程架構,並讓老師開始進行課程規劃;再接著由老師分享自己預計進行的課程,並由我們給予回饋意見。系列共備結束後,老師們都運用自己的班級來實施課程。

工作內容

中山女中高一美術科課程—美術時光機:學姊藝術史大揭密

中山女中高一美術科的課程由傅斌暉老師開發,是以兩節課的時間,讓同學透過自主學習的方式,藉由閱讀「名單之後」資料庫文章和實際觀看畫作輸出,來認識「學姊」(資料庫中有許多女性畫家是中山女中前身三高女畢業)的藝術成就與生命史,進而思考在學姊的時代和自己身處的時代,女性的社會處境有什麼變與不變之處。

中山女中高二美術科課程—藝術的內在探索

中山女中高二美術科的課程由黎曉鵑老師開發,黎老師的美術課是以整學期進行規劃,主題是「藝術的內在探索」。她將「名單之後」的素材融入在第六單元,透過名畫家芙烈達·卡蘿和「名單之後」畫家黃華仁生平與作品的對照,來帶領同學思考,身處相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兩位女性畫家,分別如何用藝術進行自我表達,又可能在創作歷程中遭遇到來自外在環境的什麼挑戰。

中山女中高三美術科課程—植物的隱喻策展課程

中山女中高三美術科課程由呂潔雯老師開發,同樣是將「名單之後」的素材融入整學期課程中。由於「名單之後」資料庫中三高女「學姊」的畫作有大量屬於植物寫生,因此呂老師的課程就從這些植物畫作出發,讓同學在觀看與討論作品後,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植物畫作,並且在後續課程中進行多媒材創作。

衛理女中社會科探究與實作課程—圖像史料解析

衛理女中課程由李紀平老師和劉世威老師共同開發,為社會科探究與實作課程中的一單元(共三週,每週兩節課),讓同學先認識到「圖像作為史料」的概念後,再藉由為「名單之後」資料庫女性畫家作品製作當代畫展海報的實作活動,思考藝術家、藝術史和當代生活之間的關係。

景美女中高二微課程—性別與藝術:畫框內的美麗與哀愁

景美女中課程由黃苑婷老師和張雁婷老師共同開發,從「名單之後」資料庫女性畫家的故事出發,結合性別議題思考並輔以實作,讓同學能藉由藝術、攝影,融合人文思考與社會、性別議題,結合自身經驗,從自我出發製作出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開發教師中山女中呂潔雯、黎曉鵑、傅斌暉,衛理女中李紀平、劉世威,景美女中黃苑婷、張雁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11年博物館數位資源應用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協助臺史博辦理第二年度的數位資源應用推廣。害喜在今年的計畫中,與3位高中教師合作,開發3款強調探究與實作的社會領域教案;與臺史博館員協作,至臺北、嘉義、高雄辦理3場教師研習,帶領參與者體驗數位資源及教案;最後於館內辦理1場成果發表會,向高中教師社群介紹臺史博數位資源及推廣成果。無論是教案或推廣活動,都希望能降低臺史博數位資源融入教學的門檻,拉近臺史博與教育現場的距離。

  • 教材與教案
  • 探究與實作
  • 博物館教育
  • 共備
  • 研習
工作項目

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好上手的教案是推廣數位資源進入教學現場的捷徑。害喜與合作教師進行密集共備,討論數位資源可連結的教學主題及學科領域,再依合作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發展教學活動並進班測試,藉此確保教案的可操作性。害喜更嘗試模組化教案,讓教師可自由替換教學活動使用的素材,讓教案有更高的使用彈性。

害喜同時與臺史博共同打造以高中教師社群為對象的實體活動,透過研習及成果發表會兩類型活動推廣數位資源。害喜在研習以「陪伴參與者使用數位資源」為核心,透過活動設計帶領參與者運用資料庫進行資料檢索及史料閱覽,並即時回應參與者的困難或疑問。成果發表會則希望成為參與者嘗試應用數位資源的起點。活動不僅呈現豐富成果,更設計7個闖關活動讓參與者動手碰資料庫、動腦討論教學設計。

工作內容

開發3款數位資源應用教案

合作教師/陳怡璇、郭復齊、吳俐穎

害喜與3位高中社會領域教師合作,展開為期數月的共備,完成3款應用臺史博數位資源的教案及教材。害喜在共備期間,協助合作教師掌握數位資源的內容與屬性,並一起以「適用不同校、不同領域的教案」為目標進行探究實作課程設計,最後進班試教。3款教案包含:探討廣告圖像產製目的的《一日昭和廣告人》、探究學校畢業紀念冊圖像的《校園生活中的國家認同塑造》,以及從歌詞討論在地文化的《聽童謠認識臺灣——探究唐老鴨遊寶島》。

教案開發成果:https://taiwanindex.nmth.gov.tw/theme/detail/106

教師研習

害喜執行規劃3場「好資料不用嗎?臺史博數位資源應用教師研習工作坊」,與臺史博館員及教案開發教師一同到臺北、嘉義、高雄,帶領各地教師認識臺史博數位資源、實際操作教案,並設計任務引導參與教師發想能帶回自己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害喜同時為各場研習設計活動手冊,呈現臺史博數位資源簡介及完整教案等內容。

成果發表會

害喜最後在臺史博辦理「好資料不用嗎?臺史博數位資源應用推廣成果發表會」,邀請臺史博館員、合作單位及教案開發教師分享應用數位資源的經驗,更打造數位資源應用博覽會,設計7座主題關卡,讓參與者在闖關的過程中,實際操作數位資源、交流對數位資源融入教學的想法。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教案開發陳怡璇、郭復齊、吳俐穎
研習講師陳怡璇、郭復齊、吳俐穎、蘇桂弘、盧明慧、謝燕蓉、黃柏華、莊竣雅、施雨辰、林孟勳
視覺執行藍婕綾
活動攝影鄭雯敏、林効賢、蔡濟安
特別感謝郭孟柔、黃品尹、朱威

國家人權博物館111年人權素養教具箱校園推廣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辦理「昨日招待所」人權素養教具箱校園推廣計畫。國家人權博物館開發之6款人權素養教具箱,由害喜規劃全國40所學校的教具箱借用服務,透過共備陪伴教師上手教具,以及規劃30場教具主題講座推廣人權議題。此外,害喜也規劃系列宣傳活動,包含線上說明會、成果交流會、教師研習等,期待引發更多不同領域、階段的教師對教具箱的好奇與興趣。

  • 不義遺址
  • 轉型正義
  • 人權
  • 跨學科
  • 知識轉譯
  • 教具箱
  • 108課綱
工作項目

人權議題課程開發執行、教具箱校園推廣

委託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在人權素養教具箱進入校園後,害喜規劃數場共備,與老師們一起了解適用教具箱的教材與教案,並邀請有操作教具箱經驗的老師分享課程設計,希望陪伴老師們一起思考教具箱有哪些融入教學的可能。此外,害喜企劃教具主題講座,與老師們討論教學現場的需求,考量學生年級、課程領域等因素,為30所學校量身打造適合學生、對老師教學有所助益的講座。

工作內容

教師共備陪伴

害喜陪伴40所學校進行共備,並邀請開發團隊、曾借用教具箱的教師分享操作經驗,協助教師們充分準備課程並熟悉教具箱內容。

延伸主題講座

害喜規劃30所學校之人權議題講座,邀請藝文工作者、歷史研究學者擔任講者,從不義遺址主題延伸,如政治受難者後代的家族故事、政治暴力心理療癒工作經驗、地方白色恐怖故事等主題,培養學生不同角度之議題思考能力。

教具箱宣傳推廣

為宣傳教具箱,害喜於教具箱開放申請期間辦理申請說明會,邀請曾操作教具箱之教師分享教學活動。此外,害喜也與開發團隊協力於多場教師研習中分享教具箱資源,期待吸引更多對人權素養教學感興趣的教師。

教師社群經營

害喜規劃成果交流會,邀請借用教具箱的教師們一起交流、分享教具箱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果,期待讓教師們從彼此的分享中獲得教學靈感,並透過與人權館的交流,凝聚教師們對人權館教師社群的認同。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共備教師王哲偉、林玉仙、高佳薏、許尹鏵、郭希瑜、郭芷君、郭洺儒、陳玉綸、黃一軒、黃家珊、黃韻臻、葉桑如、蕭唯善、蘇郁雅
校園推廣講座講師王冠人、王婉禎、朱嘉漢、何友倫、吳易蓁、林運鴻、洪碧梧、洪肇辰、孫世鐸、張維修、張綺君、郭希瑜、黃佳玉、楊翠、蔡海如、鄭安齊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辦理「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從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出發,規劃「誰的博物館」與「人權廣角鏡」兩個單元主題,先後在華山光點電影院舉辦主影展、與Giloo紀實影音合作辦理為期15天的線上影展,以及在34個聚落辦理51場次串聯放映。期待透過不同模式的電影放映,擴大人權議題所能觸及的受眾。

  • 電影
  • 人權
  • 公共溝通
  • 社群打造
  • 節目手冊
工作項目

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展覽與節目手冊製作、記者會與公開儀式

委託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害喜嘗試深化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長久以來的品牌定位——議題導向的人權教育推廣工作,透過辦理線上及實體講座與工作坊,培力觀眾具備在觀影過程中自主啟動對人權議題的認識與思考;透過優化聚落串聯放映機制、強化與聚落間的夥伴關係,讓電影及背後的人權議題有機會透過聚落網絡深入地方。

工作內容

實體及線上影展

害喜在202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先後在光點華山電影院及Giloo紀實影音辦理11場次實體放映及為期15日的線上影展,吸引近8,000人次觀影。

開幕記者會

本場開幕記者會與古意唸歌團合作,依選片內容量身打造唸歌表演《人權仙藥房》,透過草根性格表演向社會大眾提出觀影邀請。

系列講座及工作坊

害喜為影展規劃不同型態的講座及工作坊,包含選片指南、由議題出發的實體及線上講座、電影解析培力工作坊等,期待透過不同形式活動吸引各類型觀眾參與。

聚落串聯放映

害喜為打造串連各地的臺灣國際人權影展觀影社群,積極邀請全臺各地的獨立書店、學校及各類型團體加入聚落串聯放映的行列,積極優化聚落申請及執行流程並辦理聚落培力活動,藉此增強影展與各地聚落之間的內聚力。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選片委員王君琦、郭敏容、陳俊宏、陳俊蓉、 黃晧傑
國際聯絡郭敏容
插畫設計Poan Pan
影像製作廖建華、薛名喨
拷貝統籌朱威
技術協力遠東譯像、giloo、歐諾影像
特別感謝黃詩婷、施懿容、黃佳玉、葉芊均、林思妤、黃顯雅、Camille Chen、王美秀、郭娟、陳婉伶、綠火、古意唸歌團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10-111年策展力教學建置計畫

計畫簡介

害喜接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協助推動青少年策展力培育。工作內容涵蓋優化「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臺,提供教育工作者更豐富的策展力線上教學資源;以青少年為對象,辦理「故事臺灣學院」系列工作坊,邀請藝術家陪伴青少年以「領路的人」為主題,進行歷史探究,並完成創作及成果展示。期待透過策展力教學資源的優化及新型態的青少年培力工作,協助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培育更多青少年投入共筆臺灣歷史的行列。

  • 藝術介入
  • 創作與表達
  • 共學
  • 108課綱
  • 展覽
  • 網站
  • 歷史教育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創作與展演課程成果展示、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

委託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年份

2021-2022

工作方法

害喜規劃線上教材及實體共學工作坊,以不同的方式培育青少年的策展力。

害喜為臺史博量身打造「看見臺灣故事」的品牌,依使用者需求優化網站架構,並設計網頁版型與視覺識別系統。此外,我們從既有的課程內容中調整課程架構、增補影音課程,並邀請學校老師一起共備,發展影音課程教材,期待提供更多元、更符合教學現場需要的課程材料。

害喜亦統籌規劃7場次的「故事臺灣學院」共學工作坊,以藝術介入的方法,邀請藝術家將既有的策展力教學融入創作,引導10組青少年發展故事,並將故事轉化為作品,最後完成成果展示。此外,我們邀請學校教師擔任種子老師,在共學工作坊後一起共備,共同討論策展力教學應用至教學現場的可能性。

工作內容

「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臺改版設計

害喜針對「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平臺」調整網站架構、規劃內容,並設計網頁版型與視覺識別系統。

網站連結:看見臺灣故事數位學習課程平臺

「看見臺灣故事」教學影片拍攝

害喜邀請專業領域講師黃裕元、朱宥勳、吳明倫、Ballboss,在教學影片中教授插畫、文字、劇本等多元的說故事方法。害喜與講師們共同討論教學內容,設計、製作成6部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教學影片。

「看見臺灣故事」教材設計製作

害喜編輯製作電子書及10份延伸教學素材,希望提供教師教學影片的應用方法。此外,我們透過與學校教師們一起共備,以製作符合教學現場需求的教材。

「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藝術家X青少年X種子老師共學

害喜規劃7場次「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邀請影像創作者雪克、口說表演者楊雨樵、物件劇場藝術家張紋瑄、詩歌創作者吳緯婷擔任導師,帶領10組青少年一同挖掘身邊「領路的人」的故事。

害喜在各場次工作坊中與藝術家打造不同的學習方式,讓10組青少年以不同的創作媒材進行學習,在過程中蒐集素材、發展敘事、找到故事的核心概念,並在導師的引導下,將故事轉化為物件劇場、口說表演、影像、詩歌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並完成成果展示。

「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成果展

害喜協助青少年們將共學工作坊中產出的作品、蒐整的故事轉化為實體成果展示,並在臺史博窩空間展出成果展。

為幫助觀眾理解展覽主題「領路的人」及10組青少年的研究成果,害喜整理青少年們所選擇的10位領路的人,將其生平設計製作成大事記,讓觀眾看見橫跨80年的10個人生平,以及每人的生平如何扣連臺灣整體的政經發展,也藉此強化「共筆臺灣史」的意象。

此外,成果展同時展出共學工作坊歷程、種子老師的話,以及各組青少年在7場次工作坊中的階段歷程手冊,協助觀眾了解展示成果背後青少年們參與工作坊的工作歷程。

「故事臺灣獎」籌劃執行

害喜延續臺史博在2020年透過故事臺灣獎鼓勵青少年的機制,2022年為強化共學,針對「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策展力工作坊中青少年們的展示成果、共學表現進行評比,由害喜與臺史博共同規劃三種獎項,包含「故事臺灣獎」、「青少年評審團獎」及「臺史博評審團獎」。

害喜於2022年09月28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階梯辦理頒獎典禮,邀請臺史博館長、導師頒獎,並邀請青少年代表分享共學心得。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插畫設計Ballboss & Stories
教學影片講師黃裕元、朱宥勳、吳明倫、Ballboss
教學影片拍攝楊仲傑、王崇翰、梁敦學
工作坊導師張紋瑄、楊雨樵、雪 克、吳緯婷
工作坊講師胡芷嫣、彭健宇、錢乃瑜
工作坊種子老師汪雪憬、翁桂櫻、黃一軒、黃玉坤、楊珮菁
特別感謝郭孟柔、黃品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