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SEEK AUDIOVISUAL ART FACEBOOK

嘉義市立美術館校園藝術推廣委託服務案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2年接受嘉義市立美術館委託執行「校園藝術推廣委託服務案」,包含「校園藝術推廣」與「臺語繪本製作」兩個子計畫。本年度的校園藝術推廣計畫,以〈在玉山積雪的時候遇到的學長姐們〉(tī gio̍k-san tsik-seh ê sî-tsūn tú-tio̍h sian-puè)為題,由害喜邀請5位青年藝術家與5所嘉義市的學校班級教師合作,帶領在地同學進行8週的創作課程,藉由創作認識嘉義的「畫都」歷史。並於課程結束後於美術館四樓文化沙龍空間辦理成果展,透過成果展與市民一同走進美術館創造不同以往的藝術體驗。

臺語繪本製作計畫則是從美術館主體出發, 以「與嘉義、山林有關鍵地緣關係的前輩藝術家作品」 為靈感,開發一本臺語繪本的腳本。害喜邀請繪本作家李若昕,透過在地走讀、共學踏查、史料搜集、繪本共讀等歷程,發展能夠充份回應嘉義地方精神的繪本腳本,並於美術館辦理「繪本試讀會」,不僅邀請親子在繪本中探尋畫都與木都的歷史,也為下一階段的繪本製作提供建議。

  • 視覺藝術
  • 跨學科
  • 知識轉譯
  • 在地文化
  • 體驗
  • 創作與表達
  • 教材與教案
  • 共學
  • 美術館教育
  • 繪本
  • 臺語文
  • 前輩畫家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創作與展演課程成果展示、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博物館展示設計製作、繪本開發與執行、書籍製作出版

委託單位

嘉義市立美術館

年份

2022


工作方法

校園藝術推廣計畫

本年度的「校園藝術推廣計畫」,以「在玉山積雪的時候遇到的學長姐們」(tī gio̍k-san tsik-seh ê sî-tsūn tú-tio̍h sian-puè)為題,讓合作的5位青年藝術家,透過他們獨到的洞察與轉譯感受的能力,帶領嘉義在地學生認識「畫都」歷史與發想創作。

計畫前期,以藝術家共學並和學校共備的方式,媒合藝術家與學校,共同擬定符合班級的創作課程方案。課程期間,我們隨同藝術家進入班級帶領學生進行創作課程,協助藝術家引導學生將抽象經驗與知識整合為作品,並於每次授課之後,與藝術家、學校老師討論授課方式與創作進度的調整。課程結束後,我們為所有參與班級在美術館四樓的文化沙龍空間辦理成果展,讓市民能夠透過年輕世代的眼睛,重新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城市。


臺語繪本製作計畫

本年度計畫為繪本前期開發階段,以完成腳本與草圖為目標,共經歷了5場共學活動,4場討論會,以及1場試讀會。

透過辦理共學活動,害喜協助繪本作家理解臺語文本的書寫格式與轉譯工作,也一同分析了各式繪本的風格與取向,也透過文史走讀、藝術史專題、阿里山踏查的方式,讓繪本作家能夠累積對於嘉義的文史知識及感知體驗。

在討論會中,我們則協助插畫家整理資料,以及推進繪畫風格、腳本提案與臺語文轉譯調整、定案工作。

在試讀會中,我們以繪本的草案和親子讀者一起試讀,除了獲得對繪本草稿最直接的回饋以外,也透過各種意見搜集,了解讀者對於繪本的期待。



工作內容


校園藝術推廣

共學社群

害喜邀請了以虛構敘事專長的曾伯豪、關注生物學跨域敘事的蔡咅璟、擅長轉化日常經驗成為立體裝置的李婷歡、關注社群發展與工作方法的江芷均、以日常作為創作基底並投入另類想像的楊婕妤,作為本次計畫的藝術家講師。

我們和藝術家講師共組了「共學社群」,並辦理兩場次共學工作坊,概覽式地認識嘉義市的文史與都市發展,進而輔助藝術家講師進行創作課程的草案發想與擬定。

辦理五校共備工作坊

於開學前的暑假期間,害喜也以藝術家講師、計畫參與學校之教師為對象,舉辦「共備工作坊」。以共同理解計畫精神,完成課程方案為目標,透過為期兩日的工作坊,熟悉班級同學的學習狀態與知識基礎,討論、擬定每週次的課程主題與課堂活動,最後將課程草案調整成更符合各校屬性的版本。

入校觀課與課後討論

由藝術家講師與害喜助教進入校園進行為期8週,每週2節的創作課程。藝術家講師負責掌握課程內容與同學們的創作進度,引導同學將抽象的經驗轉化成實體作品。而助教則進行課程紀錄與行政工作,並協助藝術家講師觀察同學們的學習狀況,也於課後與藝術家講師、老師討論當週課程的觀察與調整。

成果展與發表會

「在玉山積雪的時候遇到的學長姐們」(tī gio̍k-san tsik-seh ê sî-tsūn tú-tio̍h sian-puè)成果展自2022年11月22日至12月11日在嘉義市立美術館四樓文化沙龍展出,展覽中各校同學的創作成果,媒材從平面到電子裝置,議題涵蓋日常生活、人文史地與自然生態,呈現了豐富多元的面貌。

為讓觀眾更完整認識整個計畫與同學的創作成果,我們也規劃了一場分享會,由每所學校的老師、藝術家講師、助教一起,各選出2至3位同學作為代表,和主持人一起導覽展場,並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



【興安國小X蔡咅璟】

藝術家蔡咅璟以嘉義市文化路夜市裡群居的白鶺鴒為切入點,帶領同學用鳥類的視角去看畫作,讓同學們透過對畫作內容的指認與想像,生產與演繹一則短劇本,告訴大家這張畫裡發生了什麼事。同學們也製作了各自的白鶺鴒模型,白鶺鴒的胸口設有一顆喇叭單體,播放同學們的聲音演出。

【北園國小X江芷均】

藝術家江芷均透過畫作賞析、校園老照片與google 街景,藉由各時期的觀察工具,帶領同學去感受過去與現在的變動,以及觀察者們如何運用不同的媒介記錄這些資訊。作品以拼貼的方式,併置與剪裁各種不連續的圖像,來讓同學以自身的感受,回應這段變動的過程,每位同學完成一張四開的拼貼作品。

【大同國小X楊婕妤】

藝術家楊婕妤以朝向玉山位置的窗景作為想像,帶領同學完成一格窗景。透過畫作賞析、google map模擬路線、學習單,引導同學設想,如果我在登玉山的路途上,遇到要上山寫生的前輩,我想跟他分享什麼好吃的、好玩的事情。並在窗景裡面加入這些「想分享」的場景細節,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兩條路徑的混搭,一條是想像中通往玉山的路徑,另一條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路徑。

【嘉義國中X曾伯豪】

藝術家曾伯豪將課堂的情境建立為一場又一場的時空旅行,由藝術家扮演時空總局,同學們扮演時空旅人,挑選5幅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作為旅行的5個時間點。透過學習單引導同學觀察畫作,生產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性字卡,最後階段則是針對每一張畫作,並運用道具卡片,改變、重組這些字卡,變成描述場景的現代詩。

【嘉義女中X李婷歡】

參與這堂課的是嘉義女中舞蹈班的同學,藝術家李婷歡由於也有舞蹈班相關背景,所以在融合自己當代藝術的創作經驗後,透過在地文史、當代舞蹈劇場、展場內的表演等面向,帶領同學體驗另一種介於舞蹈與行為的身體表達方式,透過單元化的動作,以及思考動作背後的象徵意涵,配合顏料塗抹肢體的部位,將這些身體的痕跡紀錄在紙上。同學們分四組進行,最後每一組創造出一副2.5米*1.75米的身體紀錄。



臺語繪本製作計畫

本年度計畫為繪本前期開發階段,害喜與繪本作家經歷共學、討論會以及試讀會後,完成了腳本、繪本規格以及臺文內容。整體而言,我們希望讀者能夠透過繪本,體驗藝術家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藝術家對於生活環境的感知與覺察能力。閱讀過程中,文字將作為引導讀者跟隨情節閱讀圖像的索引,隨著故事主角步伐觀看環境中的各種細節。

在試讀會中獲得對腳本最直接的回饋以及讀者對於繪本的期待。

工作夥伴

藝術家蔡咅璟、江芷均、楊婕妤、曾伯豪、李婷歡
合作教師興安國小 陳婉如 老師、北園國小 蔡玉倫 老師、大同國小 蕭嘉木 老師、嘉義國中 陳佩棻 老師、黃䕒寭 老師、嘉義女中 葉亮伶 老師、林曼霓 老師
課程助教謝昱琦、吳怡璇
視覺設計藍婕綾
展場設計田倧源
工作坊講師陳世岸、蔣伯欣、吳有容、郭孟柔
繪本作者李若昕
臺文翻譯顧問鄭順聰
影像團隊格雷西行銷企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