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SEEK AUDIOVISUAL ART FACEBOOK

嘉義市立美術館校園藝術推廣委託服務案

計畫簡介

害喜於2023年接受嘉義市立美術館委託執行「112年藝術教育推廣委託服務案」,以〈佇上課摃鐘的時陣來去玲瑯踅〉( tī siōng-khò kòng-tsing ê sî-tsūn lâi-khì lin-long-se̍h)為題,延續過去三年與藝術家及教師共同開發課程的經驗,推動本年度以探索嘉義在地文史的主軸的藝術入校計畫。

本年度害喜邀請5位青年藝術家與5所嘉義市的學校班級教師合作,帶領在地同學進行8週的創作課程,藉由創作重新探訪日常熟悉的生活空間。並於課程結束後於美術館四樓文化沙龍空間辦理成果展,並由同學親自進行作品導覽。透過公開展示,學生透過創作與大眾分享不同以往的嘉義街景與城市特質。

  • 視覺藝術
  • 藝術介入
  • 展覽
  • 教材與教案
  • 共備
  • 共學
  • 美術館教育
工作項目

共學工作坊規劃執行、博物館公眾活動規劃執行、藝術創作與展演課程開發執行、教師教材與教案開發製作、創作與展演課程成果展示、記者會與公開儀式

委託單位

嘉義市立美術館

年份

2023

工作方法

害喜於過去三年裡持續協助嘉義市立美術館,和多位藝術家及不同學習階段的師生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過去課程主軸為帶領學生一起探索嘉義在地豐富文史與藝術,藉各類媒材與創作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內容並轉化為屬於自己的詮釋。

2023年,害喜將目光轉回大家共同生活的當下,以「佇上課摃鐘的時陣來去玲瑯踅」( tī siōng-khò kòng-tsing ê sî-tsūn lâi-khì lin-long-se̍h)為題,邀請了五位青年藝術家,以自身的創作脈絡出發為嘉義市的五所學校規劃藝術課程。

為了將「當代嘉義」帶進課堂,五位生活於嘉南地區的青年藝術家,首先從嘉義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切角出發,透過實際觀察與走訪城市,討論屬於當代嘉義的特質。接著,藝術家們將田野踏查結合自身的創作形式,並經歷與學校合作教師共備工作坊多次的討論與課程細節修調,完成為嘉義市的五所學校開發為期八週的創作課程。

藝術家透過八週的課程,帶領學生一起重新探訪日常熟悉的生活空間,透過踏查走訪校園內外,發現「當代嘉義」各種有趣而可能令人習焉不察的面貌與內涵。課程中也不斷藉由討論,梳理當代生活中嘉義的城市特質,最後,以藝術創作方法轉化與呈現。

課程結束後,同學作品於嘉美館四樓文化沙龍展出,並於成果分享會由同學親自進行作品導覽。此計畫著重課堂中的過程,由藝術家帶領同學練習抽象思考,期待透過課堂的活動設計及踏查,打開學生的五感體驗,之後透過身體經驗轉換成具體的創作。

工作內容

害喜在此計畫中,與北園國小、志航國小、蘭潭國小、北園國中及輔仁高中等五所學校合作;參與的班級包含特教、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等不同特質與學習階段的同學。

藝術家透過和校內老師共備,發展出以不同媒材與嘉義在地文化對話的課程。藝術家透過將教學現場移轉到教室外,帶著學生在生活中「玲瑯踅」;利用活動設計引導學生打開感知,並藉由自己的觀察,發現及梳理當代嘉義的城市特質。最後,運用不同的材質肌理與創作方法,擴展對家鄉的想像。

北園國小 X 楊婕妤

藝術家楊婕妤將嘉義市區所看到的城市街景印象帶入北園國小的課程中,連結學生對於「逛市場」與「扮家家酒」的遊戲經驗,引導理解課程內容與架構,課中也帶著學生以123木頭人遊戲方式,模擬動物視角並藉此靠近物件與環境,引導發展對於環境肌理與生活細微物件的觀察力,藉由石膏翻模製作的過程,開展觸覺的體驗。並藉由不同材質的探索與常識配上手部動作的練習,讓學生將各種鮮豔且具特色的材質自由運用於商品上。最後將所有部件組裝為一個屬於學生的小小攤位,攤位上有著琳瑯滿目的商品。

志航國小X 曾伯豪

藝術家曾伯豪帶領學生製作「竹製替身人偶樂器」,以學習單引導學生思考「翹課」議題。課程設計跳脫正規課程與教學內容,帶領學生想像教室以外的事,並藉由如心理測驗的題目,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自己對於翹課的想法,也進入替身性格與型態的想像。藉由生活中細微聲音的觀察,開啟學生們的感官並引導抓住細節,之後帶入樂理觀念,以音樂拆解日常,讓學生藉由聆聽、討論、感受,再將日常轉換為樂譜,最後以組為單位成為一個完整的演出。

蘭潭國小 X 李婷歡

藝術家李婷歡從蘭潭國小天文課程的特色出發設計,連結小王子故事中的星球探險。透過學習單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星球上可能存在的人事物,也一起想像星球的樣貌。接著,學生們走出教室到校園裡,透過拍攝紀錄下平常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用影像抓取材質與肌理,也藉由天文台將這些微小的視覺放大。讓學生可以打開感官,用新的角度與方式認識日常。最後再將截取到的影像,製作為短影片與材質肌理盤,結合星球板,幫學生們的星球增加更多的地質層次。

北園國中 X 蔡咅璟

藝術家蔡咅璟以北園國中周遭的街區建築與燕巢為切入點,帶領同學用鳥類的視角去看理解燕巢對於燕子的意義,同時帶入探討人類與自然物種生態間的關係,踏查的過程中讓同學們透過對建築與環境的觀察發現「北社尾」的地方文化特色、地區色彩,再透過探訪屋簷下的燕巢,實際理解燕巢的形貌與對燕子繁衍棲息的重要性。同學們將票選出的地方色加入草圖中,發想出各種不同形狀、主題的燕巢撐架,試著貼近自然,為燕子蓋一個堅固溫暖的棲地。

輔仁高中 X 江芷均

藝術家江芷均將高齡議題結合藝術創作呈現,帶領輔仁高中社會科的學生,一同思考老年的模樣。從50年後的自己出發,藉由AI老後圖像生成,觀察老年面部容貌紋路的變化,帶領學生用壓克力顏料與賽璐璐片繪製出未來肌膚紋理的轉變。並藉由繪本與書籍帶入老年社會議題,探討老後生活、社交圈及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並以葉片比喻生命消逝,串連葉片拓印活動。讓學生們打開感官發現細微的葉子葉脈、紋理與形狀,透過敲擊拓印,觀察葉片色彩變化,並藉由甘油法認識不同植物保存的方法。學生透過課程規劃,開啟對於未來的想像。

成果展示

本次參與校園藝術推廣計畫之五校同學創作成果皆在計畫尾聲於嘉美館以「佇上課摃鐘的時陣來去玲瑯踅」( tī siōng-khò kòng-tsing ê sî-tsūn lâi-khì lin-long-se̍h)為題展出,與大眾共享學生學習成果,更透過同學親自導覽,讓同學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與課程感受。

工作夥伴

主辦單位嘉義市立美術館
策劃統籌害喜影音綜藝
展場設計田倧源
視覺設計藍婕綾
藝術家楊婕妤、李婷歡、曾伯豪、蔡咅璟、江芷均
合作學校北園國小天使寶貝班、蘭潭國小六年一班、志航國小五年六班 、北園國中翫物雅集社、輔仁高中二年仁班
合作教師郭仕芸、楊舒雯、胡樹馨、蕭雯心、戴繼宗、廖明和
課程助教楊麗菁、張允菡、江岳凌
踏查講師何柏儒
影像紀錄何柏儒、王郁鈞